南越寺的历史传承

寺庙是古代祭祀的载体,必然会引起皇帝的重视。除了定期祭祀之外,历来还会为皇位、生日、灾难,或国家富强、战争胜利、水旱虫灾举行仪式。这种祭祀,皇帝要亲自过问,由翰林院撰写,派朝廷官员专程到南岳来献祭。南越国供奉的神是“南越国圣帝”,它的名字叫祝融,它的名字叫泽光,等等。总之,“南岳圣帝”是南岳最大的菩萨。它高大、雄伟、神圣、庄严。它代表上帝在观察、思考和暗示。它有着常人达不到的大智慧,宽广的胸怀,广阔的视野。世间万物了然于胸,思虑千古,预测未来。所以,无论是达官贵人,普通百姓,甚至皇帝,都对他肃然起敬。这种特定的“需求背景”决定了南岳庙的未来,必须是相对稳定和可持续的。

历史上,南越寺曾多次毁于大火,多次重建、修缮、扩建。可以说,南越寺的寺庙史不仅是一部祭祀史,也是一部与天灾人祸抗争的历史。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频频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亮点。除了那些民间工匠,历史上为南岳庙的修建、修复和管理做出过贡献的人中,有官员、乡绅、商人、军人甚至男女,既有普通人,也有像李鸿章、曾国藩、薛岳、陶铸、陈毅这样的伟人。他们用自己的信仰和智慧,财力和物力,维护了这座古庙的雄伟气势和香火。在所有虔诚的捍卫者中,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来自湖南平江县的李。李,生于清代,名曰田月山樵,晚年成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老人。他在云南做官。1879年,湖南巡抚王聘请李主持南岳南岳庙的重建工作,历时三年。毁于大火的大庙正殿得以重建,纪念堂、御亭、御书堂、朱升堂、神慈寺得以修建和重建,使南越寺颇具规模,并一直传承至今。李以修庙为契机,走遍南越国山水,独立编纂了26卷40余万字的《南越国志》,其中有《修庙记》,为人们全面了解南越国庙提供了一把“文化钥匙”。

儒释道虽然信仰不同,追求不同,但长期以来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儒释道三教共存于一寺,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