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偷梁换柱”有什么典故?
盗柱故事的由来如下: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秦始皇认为自己为黄三立下了汗马功劳,以五帝闻名,所以封他为始皇帝。但秦始皇自称帝以来,一直以为自己大一统,身体健康,所以并没有把立太子这件事放在心上。
当时宫中有两个势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方面是长子傅肃和孟田,另一方面是幼子胡亥和赵高。长子傅肃为人正派,个人威望很高。秦始皇也很看好他,就派他去名将蒙恬的北线监军,锻炼他的能力。
而二儿子胡海,平日娇生惯养。他整天躲在自己的舒适区,懂得吃喝玩乐。他盛气凌人,非常残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时,遇刺身亡,受到惊吓。他只是在平原和天津又病了一次,然后就病不起了。这时,秦始皇有一种自己要死了的预感。他立即叫宰相李斯去暗中立傅为太子。
赵高负责起草圣旨,掌管圣旨。野心勃勃的赵高故意在这个时候扣住圣旨,拖延时间等待时机,因为他害怕秦始皇死后,他站在胡亥一边,傅肃即位必然对自己不利。几天后,秦始皇真的死了,李斯不希望朝廷动荡。
我想等太子回来再宣布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这时,赵高特意找到了李斯。他对李斯说:皇帝的密诏还在这里,你我可以决定让谁做太子。如果傅肃继位为帝,蒙恬会得到重用。到时候,你我可能都坐不住了。
李斯觉得有道理,就合谋做了一份假诏书,给傅判了死刑,杀了孟田。就这样,赵高用偷鱼饵的三流手段,帮着胡亥这个饕餮之徒做了秦二世,为自己日后掌权埋下了伏笔,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后人根据这一事件总结出“偷梁换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田里耍花招,更换物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