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的历史。
清道光六年,即1826年,昆明中医采用云南道地药材,首创“滇南本草”配方,秉承“精工不减,粗修不精,勤修勤补”“前店后坊”的理念,以“提德堂”为名,提炼出部分精品中药。“郑氏女丹”、“再造丸”、“膏方药”在当时已经是“艳品”了。
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昆明中药老字号陆续推出了清肺化痰丸、阮上卿丸、感冒疏风丸、舒肝散、天麻(祛风)丸、金花(消痤)丸等一些特色产品。这些产品因疗效确切而被广泛使用,并流传至今。
光绪定海中东,名医管峻(jùn)修订《滇南本草经》,由昆明五本堂出版,并刻成传记,载药458种。从此,昆明中医老字号都以此书为范本。所以这本《滇南本草》其实是昆明中药最早的“药典”。
1908年,由22种中药配制而成的“翟玉柳止咳丸”问世,名扬全国。“止咳丸”是清光绪年间云南名医翟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创制的,由昆明中医独家生产。
1916(民国4年)云南省公安厅卫生所出具“百宝丹”检验证明,准许公开销售。百宝丹由名医屈首创,后发展为百宝丹胶囊、云南白药、百宝丹搽剂等名品。瞿之子瞿家瑞,后担任昆明市中医局长。
1922昆明中医独家生产的桑菊银翘散在昆明问世。本品由云南名老中医姚独创,被誉为“特普西林”。
解放前,昆明的中医虽然是老手工作坊,但严格遵守“生熟饮片依法炮制,精工何秀丸散膏丹”的座右铭,用料上乘,杂质不足;做工精致,配方分量薄。手工作坊的制药工人,整天和磨槽、土灶、铁锅、案板、刀打交道,是非常辛苦的。药学素有“大刀骑木马,风火轮骑”之称。当时有句顺口溜叫“昆明中医历史悠久,做药最苦最累。”都是吃灰米睡渣床。"
1956,国家对工商实行公私合营。昆明中药行业八十四个“前店后坊”合并为“公私合营昆明中药材加工厂”。从此,昆明中医药走上了一体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道路。整合后的昆明中药获得了大发展,成为中央商务部直属的“大企业”,产值1.55万元,1957员工229人。
1967,公司更名为“昆明中药制药厂”。并购置了煎炸机、红外线烘烤机等设备,改变了生产工具落后的局面。实现了快速发展,年产值600万元,员工近500人。尽管受到文革的影响,但在六七十年代,昆明中药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1986年,公司更名为“昆明中药厂”,各项事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蓬勃发展。止咳丸、舒肝颗粒、感冒消炎片、清肺化痰丸、参苓健脾胃颗粒、天麻祛风补片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创汇。
2000年6月,165438+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这一年,昆明中药销售额达6543.8+亿元,上缴利税6543.8+0.7万元。2003年,云南省国有医药企业实现大整合,昆明中药加入昆明制药集团。坤中药是坤药业集团旗下的核心中成药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