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的历史演变

天津位于丽水尾部,素有湘北著名港口、九里门户之称。明朝郑德九年(1514),“天津城”开始见经,意为“在天津旁边设城”。不久之后,天津成为利州七镇之一。

明朝嘉靖年间疏浚湖渡河,荆江以南被淹没,排入城东边的六中口(今小渡口)。西水北水撑日剧,泥沙也很重。城内三市逐渐扩大,湖渡河成为天津通往湖北沙市、宜昌的快捷通道。至此,东、西、北、南四路船只畅通,形成湘北水运枢纽,入境商旅、移民增多。万历三十七年(1609),文学家袁中道撰写《李游记》,称天津“千户云集”,有布匹、南货、山货土特产、饮食服务等商业店铺250家。明朝中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因不堪忍受赋税徭役之苦而被迫背井离乡的农民纷纷逃往天津,带来了各种技术和技能,使他们的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从公元15世纪中叶到公元18世纪末期,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市区或乡村、城镇或村庄都没有官员管理,始终处于自治状态,形成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由于水路运输的便利,很容易收集和分发。因此,每当发生战争等社会动荡时,避难者就蜂拥至此。到清雍正十一年。到了清朝中期,市区越来越繁荣。“蚂蚁云集,商贾云集,连亭台千里,炊烟万人”,成为“商人的商圈”。到清朝末年,鄂西南、湘西的山货、滨湖的水产品在此频繁流通,导致城市向流通领域倾斜发展,天津成为湘鄂交界、九里河流域的中心。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国常住人口1500人,暂住人口1410人,各类店铺723家。

民国初年,天津人口两万余人,是一个“九省杂居之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其间商会出山,其领军人物多为商界富豪家族,与政界、军界显赫人物联手。他们不仅是维护商界利益的团体,也是影响天津局势的重要力量。此时,天津的商界不仅在湘鄂情、九里交界地区独占鳌头,而且在全省享有盛誉,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二十四年(1935),《湖南实验》杂志报道,当时天津的棉商有几十家,经销的棉花有25万吨,成交额3000万元(法定货币),占全省43万吨总销量的55.7%。省会长沙的棉花和棉纱价格由“天津帮”商人决定。天津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桐油市场之一,年产桐油55万吨,天津每年配送65438+万吨至13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沙市相继失陷,长江中下游、洞庭湖水域布雷御敌。而天津当时还处于一隅,所以成了沦陷区移民的歇脚地,人口超过65438+万。街头巷尾人头攒动,乡间到处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挂起了竖旗,设立了商店和作坊。商业远比湖北省的益阳市和沙市繁荣。据31年(1942)统计,港口内有36家药店,300多家茶馆,76家宾馆饭店,53家酒楼,25家熟食商行,5家戏院,65438多家小商贩,3300多家商户,这是在日本投降后的民国二十四年(6544年),外商纷纷回乡,苛捐杂税愈演愈烈。民国35年(1946),税额较前一年猛增14倍。与此同时,国民党驻津部队明抢暗抢,不堪忍受的商人带着妻儿迁居异地,生意清淡,市场萧条。曾经畸形繁荣的市场,如过眼云烟,渐行渐远。到民国36年(1947),商人只有500多人,战时是1/7。

1949年7月23日,天津和平解放。8月3日,南向工作组抵达天津,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 165438+10月26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人口5万以下不得设市的规定,常德行署决定将天津改为县级市。65438+65438 0950+65438 07年10月+07年,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决定,津市市由澧县人民政府直接管理。时隔7个月,即同年7月12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将天津改为地级市,由常德行署领导;9月1952,10,常德机构撤销天津市,并入澧县管辖。澧县人民政府在天津设立县级区政府,后将天津市人民政府改为天津镇人民政府。一年后的9月2日,1953,湖南省人民政府给中央发来电报,说:“金石镇是澧水流域的商业重镇。为方便本地区经济发展,批准为省辖市,授权常德地区行政公署领导。”鉴于此,金、李分裂,澧县金石镇改名为金石城,成为湖南省九个省辖市之一。实行“省管托管”制度,这在天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7月1958,18,常德州委下发《关于澧县与天津市合并的通知》,规定市委、市人民委员会机关保持不变,财务独立。10年6月7日变更为“完全合并”。财政和计划由县统一管理,所有机构都隶属于市政府。同时受市委、市人委和县级同一机构的双重领导。1961 7月24日,天津划归常德地区行政公署领导,天津第四次脱离蠡县成为县级市;时隔不到两年,1963年5月29日,省人委转发国务院文件,撤销天津市,将天津市行政区域划归蠡县。1年7月起,天津市改为天津镇,但干部管理、相关会议和工作安排仍按县级处理;1979 12.29,国务院以国发290号文批准,同意恢复天津市,将常德地区划归为地级市;1985,天津郊区扩展;198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再次成为省辖市(县级),计划单列,由常德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