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英雄史

“气韵生动、笔法传神、象形应物、分型设色、商位、传神、摹仿”是南齐画家、理论家谢朓提出的绘画艺术六准则。

并因其简洁的语言、观点而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绘画领域的重要画论。

从书写顺序不难看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云起”二字在中国画史上一直备受推崇,可以解读为气度、韵味等艺术境界。看似云淡风轻,却极难把握。

同时,汉字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在其独特的生成环境中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得益彰的书法艺术。于是,就有了“书画合一,书画同源”的说法。

知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稿》,在一般人看来很潦草,是用光笔干墨勾勒的。

但也获得了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天下第二大行书”的荣誉,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审美标准。

颜真卿愤然写下《祭侄文稿》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存在各种漏洞。

每一个封建王朝都会因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阶级问题,在若干年后不同程度地爆发,从而在流血牺牲中形成相对进步的封建政权。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美色,疏于国事。对皇权觊觎已久的安禄山有机可乘,趁机作乱,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叛军造反,有着深厚爱国之心的官兵不会坐视不管,于是颜真卿作为平原太守,迅速联系自己的部下兄弟常山太守颜杲卿对抗叛军。

可惜颜真卿和颜杲卿有保家卫国的激情,但他们一辈子都在跳舞和写作,不是抗敌的料。

抗战初期,颜杲卿还能依靠城内的兵和部队抵抗叛军。

次年正月,他指挥的部队损失惨重,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根本来不及等待粮草支援。因此,常山知府颜杲卿和他的儿子闫吉明死于敌人疯狂而残酷的战争中。加上严的其他后人,30多人成了仇人之魂。

颜真卿听到这个消息,深感悲痛。他恨自己满腔热血却无力保护亲人,更恨为了权力而不惜牺牲天下人民的叛军。

为了让亲人死后留下遗骨,不成为鬼魂,他于唐肃宗甘源元年(758年)率领部下前往常山寻找亲人的遗骨。

在千变万化中,颜真卿终于找到了他侄子闫吉明的下落,但他没想到敌人竟如此残忍,将闫吉明斩首。

看着侄子的头骨,颜真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于是夹杂着悲愤和辛酸的“天下第二大行书”——《祭侄文稿》应运而生。

看起来很邋遢但是很有价值。

颜真卿悲痛欲绝,写下了《祭侄稿》,用来缅怀和祭奠侄儿闫吉明。主要内容是描述其弟侄在对敌过程中的大致事宜。

当然,它之所以能得到全世界的喜爱和敬畏,主要是因为它高超而失意的笔法,而不是因为它具体描写了什么。

从目前仍保存完好的遗物来看,特别是在非专业人士看来,其实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几乎没有什么美感,不仅字迹潦草,而且整个手稿中还有很多圆圈和涂鸦。

另外,从用笔用墨方面来看,很明显《祭侄》的笔记是用秃笔干墨写的。无论怎么看,都离不开大家心目中那些字迹流畅、笔墨丰富的优秀书法作品。

是的,金子总会发光。甚至在很多人看来,《祭侄稿》这篇文章除了笔法苍劲之外,其他方面漏洞百出,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一篇普通的书法作品。

但自诞生以来,受到了众多著名书法家、绘画艺术家、艺术收藏家等的追捧。即使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不能理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价值,它也不会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历史上,看似不起眼的书法作品《祭侄》,却被许多有识之士所珍藏。

比如北宋的内府,元代的张炎,明代的冼玉书、,清代的徐,清代的王,内府等等。都是为了牺牲侄子们不惜一切代价收集手稿。

而且这些藏家为了显示自己的艺术品位,已经拥有,都在收藏期间为《祭侄》加盖了自己的印章,写了后记。

此外,在1949中,《祭侄》手稿因其巨大的艺术价值而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关注。

为防止其流落异乡或被资本运作所利用,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今,在其不断传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的影响下,《祭侄文稿》已经成为中国的无价之宝。

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看似潦草凌乱的《祭侄》具有如此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呢?

首先,《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当时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实表达,所以通过这部作品,可以帮助当代人更好地洞察历史。所以作为历史文物,自然是稀世珍宝。

其次,作为颜真卿创作的草稿,《祭侄稿》偶尔被刮花是难免的,当时身边只有秃笔和干墨也是情理之中。

同时,也正因为如此,颜真卿高超的书法技巧并没有被他材料华丽的外表所掩盖。即使条件低俗,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浑厚气节也不算半分。

无论是其宽而奇的结,还是贯穿纸面的刀身内部浑厚的线条,巧妙自然的布局,干爽流畅的水墨画。

依然是贯穿整个手稿的悲愤、愤懑、无力的真情流露。颜真卿运筹帷幄,恰到好处。

所以,即使不是故意的,也无可挑剔。这不就是南齐谢赫所说的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吗?只要他的作品魅力鲜明,他又何必在意是工整还是白洁呢?

《紫同治剑》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颜真卿的家世充满了忠义,让我们感触颇深。我们在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的同时,也感到每一个英雄在时代洪流下的牺牲,都是一个家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