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为什么来自陕西?
17年前半个世界,持续了200多年的大明风华进入暮年。以李自成、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像海啸一样摧毁了明朝的天下,也让生活在辽东的满族找到了进军中原的良机。明清两代百年更替,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当我们回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会发现摧毁大明的农民起义并不是一个国家大事,而是一群来自陕西的农民在全国各地浴血奋战,最终夺取政权的故事。那么,陕西农民为什么会成为明末的主角呢?
崂山的困境
自唐末以来,关中地区已完全失去了周秦汉唐十三朝故都的繁华风貌。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大运河的淤积使得外来物资难以渗入关中土地。
以长安为核心的关中逐渐荒废衰落,北方的陕西之地再次成为中原与塞外各族对峙的前沿阵地。
宋朝建立后,由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失误和军事实力的衰弱,最终在与党项的拉锯战中丢失了陕西大片土地,导致原本属于中原王朝核心的陕西沦为边疆之地,经济社会发展一蹶不振。
金元时期,陕西首先是南北对峙的前线,然后是蒙古-金战场,所以战争中没有和平。
到了明朝收复西北的时候,相比江南的富庶之地,陕西大部分地区已经绝对贫困。
可怕的气候
明朝天启年间,陕西灾荒连年不断,官民粮差不减。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加剧了陕西的官民矛盾。
首先,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气候进入了著名的明清小冰期的高峰期,整个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趋于干燥寒冷,降水日益稀少,干旱成为北方的常态。
其次,原本植被茂密的陕西,在几千年的垦荒伐木中逐渐贫瘠,不仅难以发挥湿润气候的作用,还加剧了沙尘暴对土地的侵蚀,助长了干旱的势头,让本已干旱的陕西雪上加霜。
李自成小时候因为干旱贫穷,被围捕在寺庙里当小和尚。后来李自成因为干旱失业了。“崇祯三年大旱,夏秋无收。李自成随帖丢失公文,盗之。”
李自成的少年经历,是陕西一大批普通农民的写照。可怕的干旱剥夺了整个基层社会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最终走向崩溃是必然的。
身患绝症的基层社会治理运作失败后,支离破碎的农民起义汇聚成洪流。
边境战士
生活在中原和大漠北部的陕西人虽然贫穷,却保留了边民与生俱来的勇气。
长期生活在贫困地方的农牧民,习惯了游牧民族那样的艰苦生活,身材魁梧,很多从小就能驾驭马匹。
例如,第一代冠军高迎祥将自己暴露在安塞,并在延庆地区领导他的活动。
他曾经以卖马为生,擅长骑射。上战场的时候,你穿着白袍,围着白毛巾,身先士卒。
又如“八王”张从快手捕手做起,进入岩穗镇当边兵,力大无穷。
明末起义的大量陕西人,既有出身贫寒、胆识过人的双重属性,又有类似游牧民族的灵活作战方式和风格。这些人一旦群体作战,战斗力可见一斑。
陕西日益衰落的经济、社会和灾难性的气候,使陕西成为明末社会矛盾的爆发点,当地激烈的民风和强大的军事潜力,最终使陕西人成为葬送明朝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