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诗人曾菊仙湖街‖广州老街一瞥(续)

图/文:大地倚江。

据古籍记载,胡仙街作为一条古老的街巷,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存在。南汉(917-971),人刘?人们在越王台西南约一里处挖了一个湖,修建了一座宫廷花园,并在此聚集方士炼制仙药。这个位于城市西部的500英尺长的湖被称为西湖,也被称为仙女湖。后来,由于多年的淤积,湖泊消失了,只剩下胡仙街和西翁街,以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存在的湖泊风光。

与以城东不远的成轩街和雄镇坊为城市轴线相比,胡仙街要安静优雅得多。街道长约300米,呈东西走向。明代八景之一的“耀州肖春”,至今仍令人流连忘返,景色最为宜人。街道周围有许多优雅的建筑,包括明代大学者何吴起的祖居稼仙堂和邻近的惠兰楼,雍正年间从西濠街迁到这里的朱文公庙,为纪念宋代学者周敦颐从清水市迁到这里的周庙,表达对这位学者的钦佩的敬莲堂,以及为纪念明代大哲学家从越秀山脚下重建的陈白沙庙。清乾隆年间,为纪念明代成化年间与中国同道的学者金土、涂瑞兄弟,在街上修建了兄弟进士广场。南海典藏和历史系也从惠福里搬到了胡仙街。

为什么这些纪念建筑和文化建筑都同时搬到这里?是纯粹的偶然还是因为城区的扩大和演变,还是西湖暖风影响下的静谧氛围特别适合这些建筑?据报道,街上到处都是花园,也有一些宫殿和寺庙。无论如何,我们可以想象这条街是多么古雅,多么充满历史和人文气息。大概正因为如此,街实际上吸引了清初著名的广东诗人、“岭南三派”之一的梁从城西的西凉巷迁到这里,这位伟大的诗人曾在这里居住过。

一条街曾经有一个诗人,所以这条街变得富有诗意。梁(1630-1705)是明末清初重要作家之一。他和另外两位诗人屈大均、陈公寅,在历史上被称为“岭南三派”。他们以群体的力量推动了诗歌和岭南文化的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人物。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岭南文化成熟的代表,它们完美地展示了岭南文化的风格。在诗人的作品中,当然也有对城市中个人生活的描写。比如一个朋友从余杭过来,把他从远方送走。诗人题词:

不知道这荔枝酒有没有在胡仙的晚风中喝过,窗边敬酒诵经的身影也有没有在夜晚的街上映出来?遗憾的是,诗人在胡仙街的旧址已不复存在,在街上也很难找到诗人的踪迹。

(写在刘桦湖上)

诗人简介见《百度百科》梁,即梁(1629 ~ 1705),清初诗人。武职这个词来自广东南海。年近六十的方被授予国子监庶吉士。不到一年,他便告假,入了南湖,出钱买诗买酒。他的诗歌意境广阔,技巧苍劲飘逸,受到各大诗歌流派的推崇,被当代人誉为“岭南三杰”、“岭南七子”之一。著有《柳英堂前后》等。

※本文是作者不久前出版的《游子:麦马街千年宴》的续篇。※.这个“一瞥”是广州老街小巷的一系列无系统无规律的缩写。

※作者城市街道主题延伸阅读:广州期待伟大的街道(广东旅游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ISBN 978-7-306-05456-2)。

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