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玉雕的历史渊源

五千年前,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玉龙、玉猪、人面玉综、兽面玉琮,说明那里的玉雕技术起步很早。岫岩北沟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4500年的古玉,证明岫岩先民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玉雕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岫岩玉石进入繁荣阶段,岫岩成为世界级产玉县。

据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历代出土的文物中,岫岩玉雕刻的玉器是有用的。比如新石器时代的带孔于夫,夏商周时期的鸟兽雕玉,战国时期的玉跪人,战国时期的玉佩,秦汉时期的辟邪玉,东晋时期的龙首玉玺,南北朝时期的兽形玉镇,唐宋时期的兽首玉杯。这些古玉都是经过专家检测的,原料都是岫岩玉。河北满城灵山汉墓出土的65438年至0968年“金玉衣”,经实验室检验确认,2498件片玉中绝大部分是用岫岩玉雕刻而成。

北京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夏家店文化出土玉器——碧玉米佩和玉质鸟兽纹柄——经实验室鉴定均为岫岩玉雕刻而成。8000年前中国北方最早的人类村落遗址茶海出土的玉块、玉刀等近百件玉器,也是经过实验室检验,用岫岩玉雕刻而成。这些玉器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玉”。辽宁省建平县出土的“玉猪龙”和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钩龙”,都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产物,也是岫岩玉经过实验室测试雕成的。在江浙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良渚玉中,鉴定出岫岩玉。对安阳殷墟傅浩墓出土的700多件玉器进行了鉴定,其中40多件为玉雕。相传清朝皇太极题写的玉玺和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玉玺都是用岫岩玉雕刻而成。

《毛传》(毛诗传)有“英,美石”的记载。汉初,《尔雅·石齐》载有“东方之美,无巫之医奇”。蒲对其评价如下:“无大夫,山名今辽东。气,玉。”上述“玉”可能是岫岩的古称,也可能是由岫岩的谐音转换而来,也可能是由地方命名为玉,故称“玉,美石”。也就是说,“未成医”是辽东山的名字,“齐”也是“玉属”。毫无疑问,作为“东方之美”的“齐”就是辽东的玉“莹”。

岫岩的近古玉生产始于清朝乾隆年间,逐渐兴盛于道光咸丰年间。清末民初,岫岩地区形成了一条从业人员达300余人的玉器街,出现了以江为首的玉雕“八大家”和以为代表的“苏李”。当时玉雕有人物、花鸟、动物、花卉、素菜五种产品,特别是素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素食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作《华夏灵光》,高3.15m,是迄今为止中国玉雕史上最大的花瓶素工艺。在全国百花奖评比中荣获“金杯奖”,被定为国宝,保存在人民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