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朝的书籍
新华书店可以买到元史,里面有丰富的原始史料。元朝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人发源于黑龙江上游的埃尔贡河东部,然后逐渐扩散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蒙古人没有书面语言。后来他们借用回鹘语写蒙古语,创造了回鹘文字的蒙古语。到1260年,忽必烈下令佛教八思巴创造以藏文字母为官方蒙古语的“蒙古语新词”。所以后来重新叙述了蒙古建国前后的历史,比较简短,也有一些错误。《元朝秘史》是蒙古太宗(窝阔台)至宪宗(蒙哥)时期编纂的一部史书,是用蒙古语、回鹘文字写成的。这部史书对于了解12-13世纪上半叶的蒙古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中原二年(1261),蒙古始祖。在参政的王俄建议下,忽必烈设立翰林国史院,开始编纂国史。公元1年,蒙古翰林院成立,用蒙古语记录历史事件。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元代十三个帝都除顺帝之外,都有了较为完整的记载,为编撰元史提供了主要的历史依据。元代的法规也很多,包括880卷的《御大典》,保存至今的元代法规,王镇的农书,郭守敬的《计时年谱》等这些都是编写元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史料,如《黑鞑靼简史》、《蒙古鞑靼实录》、《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也是编写元朝历史的材料来源。《元史》是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具有原始史料丰富的特点。《元史》是明朝初年编纂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修史。在他即位的那一年,1368,他上书编撰元史。次年二月,正式开始编辑工作,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宋濂、王逸为社长,并招募隐居山林的王克宽、胡汉等十六人参与编辑工作。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学家,是主要负责人。这次修史,依据的是元朝徐达将军所俘十三朝的记载,以及元朝修订的法规《史静大典》的历史。因为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没有记录可以证明,所以它无法完成。为了弥补的历史,明太祖派欧阳友等12人到北平(今属北京)、山东等地为续集收集史料。1370年2月,明太祖上书再次重建元朝历史,宋濂、王逸为社长,游助、北琼等15名编辑。到今年7月,写第二本书,只用了180多天。《元史》是一部志、传、表、录齐全的传记性著作,共210卷,其中传记47卷,实录58卷,表8卷,传记97卷。记载了铁木真称成吉思汗为元顺帝的1206年。也就是1370,有165年的历史。《元史》编年史最为详细,有14卷,占这部编年史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舜帝纪》,有十卷之多。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任30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描述更为详细。这体现了元史编纂的实事求是精神,即多编材料,少编材料。比如蒙古建国前后的史料就不多。当时《元朝秘史》还没有翻译。因此,只有一卷成吉思汗和蒙古的传记。《元史志》详细记述了元朝的法规制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其中天文、志、地、河曲史料最为珍贵。《田文志》吸收了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历志》是根据李茜的《历议》和郭守敬的《历经》编撰而成。地理志以大元统志为基础,河渠志则根据《航运纪源》、《河防通论》等书编纂。如今《大童渊志》等书已失传,这些书的内容在《元史》中得以保存,史料价值更是难能可贵。《元史》列传十四种,大部分沿袭前代史书,只有《史老传》一种是《元史》的创新。《释老》是一部宗教的传记性记录,从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代的地位和发展。儒家、列女、孝、忠、义是记载人物最多的四种传记类型,表明自宋代以来封建思想统治逐渐加强。《元史传》的另一个特点是,所述之事,均以年、月、日详细记载,进一步增加了参考价值。《元史》文体工整,用词朴实,叙事通俗易懂,保留了当时的许多方言和土语,这与朱元璋提倡朴实通俗的用词是分不开的。宋濂在编撰《元史》时,遵循了朱元璋的意图,强调“言不应难,行应明白”,所以《元史》不失为一部好的正史。但由于《元史》的编纂距离元朝灭亡只有一两年的时间,所以当时有些元朝的史料是没有的。大象将军常遇春攻克开平,缴获了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史料。因为洪武三年六月,元朝的历史已经修订了两次。这些史料都来不及引用了。由于当时的编纂者不懂蒙古语,也没有做足够的研究,所以《元史》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应该出版而没有传记,甚至连开国元勋的传记都省略了。有些人有两本传记。至于历史错误,音译不一致,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在读元史的时候,要参考《元朝秘史》、《新元史》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