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井坊巷的历史

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全长353米。《春游志》:“一井九十九眼”。楼玄献诗《武林山》:“吴越建大楼名黄露,故累渡百井。”《十国春秋》:包拯六年(931),君中兴寺谭洁院有99口井,编号为千望京。九十九眼是眼数,不是井数。宋代的招贤坊、仁和县巷,明代名兴贤坊,清代名百井坊。1966曾命名人民巷,1981恢复百井坊巷名称。

唐景福二年(893),吴越钱王建雒城,建有白碧营、宝鉴营、青子营、抚州营、大路营、马家营六个营。其中,福州营位于梅家桥以东,大路营位于褚家堂(今新华路北段),附近还有两座兵营驻扎。饮用水问题当然要解决,但是挖了99口井。

康熙仁政实录:吴越王凯祥符桥南祥符井,有99眼。现在堵了,只剩下三口井,相隔几十步。世事变迁,世事变迁。现在钱王打的99口井只有一口,就是延安北路西侧人行道上的钱王井。7月,1984,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重修疏浚。发现原来井圈的盖板埋在地表下20厘米左右,有多处冰裂缝。经专家鉴定,已有100多年历史,与同治十二年(1873)前望京、诗鬼周边修筑土墙相吻合。所以市中心的政府竖立了一座纪念碑来保护它。

以前百井坊巷有个养老院。据《咸春志》:阳济医院,一个在宝生医院,一个在艮山门外。还有四个不错的化工车间。首先是太守苏文忠公(苏轼)试图在城内创建一个病坊,以乐为名。崇宁元年(1102)八月,设赵菊路为安吉坊,次年五月,改为安吉坊。绍兴二年(1132),命临安府设养老院。十三年(1143)十月,钱塘、仁和两县在城附近寻了一座庙,作为经济广场。对于那些太老、太穷而不能独立生活的人和乞丐,他们将从11月1日起至第二年2月底,每人每天领取一升大米的津贴。29年后(1159),多次被勒令展出半个月,或再次展出,仍然严格追究破解的处罚。

明朝敬老院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账目清晰透明,古今皆可鉴。据《康熙仁和志》记载,在仁和、钱塘两县,洪武初(1368)设养老院,洪武八年(1375)建在官桥西北,以元恭医院为基地(即百井坊巷养老院)。房子有四排,编号四,每排100间,* * * 400间,200间放东西,入口两扇门,每排一口井,四口井* * *...沈朝轩说:养老院孤寡老人,生死未卜,人数不一。这里是一些例子,弘治,郑德和嘉靖王朝。弘治五年(1492),九月,孤贫男女59人,每月三斗米,277石* * *米;每人每月付两毛钱柴火,八毛钱* * *银。有十个有头的男女,每人三斗米,十石* * *米;柴火价银二分,* *二分。冬天两块布,夏天两百三十八块。其月粮赐之,其柴布存于储备库,乃县上阿丁尹田所赐。郑德五年(1510),敬老院孤儿347人,每人三斗米,一斗* *米914石;柴火每人出一分钱,* * * 324出一分钱;每个人有30英尺的布和141英尺的* * *布。每人折布价格6%银,* * *银36.27元,8.2%。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敬老院男女三百八十六人,军中一人,每人三斗米九升。柴薪、俸禄、布匹折成银子,分两季,每人给六银元。

清代丁立成《武林杂诗》中有一首诗《在保健所唱书》:“保健所人多,故下决心唱。皇粮不够一顿饱饭,舞将落魄。自恃以娱人,胜于自大。我努力防淫防贼劝忠孝,我是被语音教出来的。”

据《考古志》孙必文《香祖笔记》记载,相传严嵩被杭州阳济院供奉为土地神,说话人说宋季失传后死于阳济院,故在院内供奉。

西湖游览手记:仁和县吴越起于钱塘,位于黔江县,梅家桥以西。宋初,仁变。绍兴三年(1133),在此建县安置所(招贤坊,即现在的百井坊巷,后为院基)。高宗初到杭时,听到仁和县的名字,喜不自禁地说:“此都(汴京)也由此得名。”盖太祖陈巧仪出发,从仁和门入,以为是吉兆,于是定下留村之意。

百井坊巷中段北侧为百井坊新村。辛亥革命后,杭州的旗营被拆除,穷苦的满族人搬到了博代基路。后来因修路,搬到百井坊巷定居,俗称十八头。1930,浙江省救济院在下城百井坊巷修建了200套首批贫困户住房。1980建9栋居民楼,先命名为人民新村,后更名为百井坊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