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薄膜调查500字

一是减灾增产效果

今年我市是典型的以低温冷害为主,灾害多发的灾难性年份。春季油菜遭受低温冻害,导致蕾期油菜遭受冻害;夏秋季节,我市遭受低温、洪涝、少照等多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气象资料显示,今年8月日平均气温23.6℃,比往年同期低3.2℃。前、中、后期日平均气温分别比历年同期低2.6℃,3.1℃,3.9℃,特别是8月14 ~ 23日有10天低温阴雨天气,20日日平均气温。8月降水量262.9mm,较往年同期偏多148.1mm,偏多129%。日照时数为140.4小时,比往年同期偏少30%。根据国际国内农业专家对冷害年的划分标准,8月日平均气温下降65438±0℃,为冷害年,下降2℃以上为严重冷害年,像今年我市的天气情况。水稻抽穗、开花、灌浆期和玉米开花、授粉、灌浆期长期低温、阴雨、寡照,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玉米秃顶变长,千粒重下降,病虫害严重。然而,地膜覆盖技术在抗灾避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产量结构的三个因素分析,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膜玉米早播早发育,抗旱避灾,增粮增重,创造高产。以鄂玉10为例,地膜覆盖秃顶67.5px,比露地栽培短70px,每穗粒数617,比露地栽培多215。千粒重292.5克,比露地栽培高5.2克。纹枯病为3级,比露地栽培低65438±0.5。玉米大小叶斑病为2级,比露地栽培低1.5。* * *全市推广双膜玉米86.2万亩,占玉米总面积的84.4%,平均亩产2836.5438+0公斤,比露地直播增产95公斤,增产50.5%。* *增加玉米产量81.89万斤,从而促进全市1021。比历史最高产量1996增产12.3公斤,总产量达到2.73亿公斤,比2004年增产5600万公斤,增长25.8%。其中地膜覆盖30.5万亩,平均亩产328公斤,再次达到高产水平,比露地玉米亩增产139.9公斤,增长70.4%;育苗移栽55.7万亩,比露地玉米亩增产70.4公斤,增长37.4%。竹山县地膜覆盖玉米6万亩,平均亩产高达405.5公斤,比全县露地玉米平均产量654.38+0.845万亩高出285.4公斤,增长2.38倍。位于郧西县湖北口乡坎子山村,海拔1500m,推广地膜覆盖玉米2170亩,平均亩产319.5kg,比露地玉米增产116.5kg,增产57.4%。

(2)地膜水稻增温促长,除草保肥,增穗增粒,大幅度增产。据调查分析,通过地膜覆盖、增温促长,水稻早期分蘖和低位分蘖增多,生长进程加快,抽穗开花期提前进入,有效避免了低温冷害。7月底至8月初,地膜覆盖水稻已抽穗开花,比常规栽培提前约10天,平均每亩增加有效穗36000个,增加21.1%。地膜覆盖水稻平均结实率为85%,比常规栽培提高20%。每穗粒数为124.7粒,比常规淹水多27.2粒,多30.8%。千粒重26.7克,比常规栽培高65438±0.5克。每穗稻曲病粒数平均为5粒,比常规栽培少7粒。全市推广地膜水稻23.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44.8%,平均亩产477.8公斤,比常规淹水栽培亩增产1.41.3公斤,增幅达42%,增产幅度比往年提高10个百分点,是地膜水稻推广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 * *年房县推广地膜水稻6.45万亩,平均亩产501公斤,比常规栽培水稻亩增产238公斤,增长90.5%。该县红塔乡三海岩村车平有2.6亩直播地膜水稻,平均亩产729.3公斤,增产337公斤,增长85.9%。丹江口市刘丽萍镇浩口村推广直播地膜水稻200亩,平均亩产524.7公斤,比常规种植亩增产1.21.9公斤,增长30.3%;地处海拔750米的郧西县湖北口乡庙川村农民刘洪生,1.5亩地膜水稻,平均亩产695公斤,创下当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3)覆盖领域实现了从旱作到旱作再到水作的三大突破。围绕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全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将地膜覆盖的作物扩大到水稻、油料、烟叶、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我市地膜覆盖技术由旱作物(玉米、马铃薯、花生等)发展而来。)到湿润作物(水稻)和水生作物(莲藕),实现了地膜覆盖的三大突破。全市* * *推广地膜马铃薯6.5万亩、地膜油菜6万亩、地膜花生3.2万亩、地膜辣椒2.8万亩、地膜莲藕0.6万亩。竹山县推广地膜烟叶1.8万亩,每亩增产65%,烟叶等级比露地栽培提高3个等级,每亩增加纯收入320元。针对中高山中药材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看好的新形势,我们组织全市农业部门开展了中药材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不仅增产40%左右,而且质量和售价也有明显提高。今年全市推广3万亩地膜覆盖中药材,为中高山农民种药致富增加了新举措。

二、主要做法

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取得巨大成效,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市县“以膜代补”政策的落实,保证了地膜的低成本、足额供应。

(1)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作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狠抓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一是落实扶持资金。市委、市政府将“以膜代补”专项资金654.38+0.5万元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督促各县(市、区)配套654.38+0.654 38+0.5万元用于地膜统一运输,为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深入实地考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主要实施地膜覆盖技术的乡镇视察,为地膜覆盖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农业部、科技部、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也多次来我市指导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工作,对我市的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地膜水稻技术作为2005年全省十大实用技术之一进行推广。

(2)狠抓电影供应服务。农业金融的密切配合和协调服务,保证了地膜保质、保量、低价供应到实施农户手中。一是预算下达前,财政部门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提前借入654.38+0万元流动资金用于运输地膜;二是农业部门组织专班。经过农业部的推荐和我们的实地考察,确定了信誉度高、产品质量好的焦作永春、济南三树为我市的地膜供应商,保证了全市农民朋友用上质优价廉的农膜。在供片过程中,市农业局通过《十堰日报》公示全市财政补贴后的供片价格,对农民进行登记,上墙公示,实行“阳光操作”,确保惠农政策的落实。

(3)做大示范样板。在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实施过程中,农技人员贴近农民,不断改进和完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政治、技术、材料的结合,膜种、肥料的配套,狠抓地膜玉米、地膜水稻、地膜油菜、地膜中药材、地膜莲藕等示范模式的实施。房县农业局组织技术骨干,长期进驻乡镇,举办千亩双膜玉米、千亩地膜水稻示范样板;竹山县农业局在宝丰镇举办百亩地膜莲藕、千亩地膜水稻示范,在红坪、柳林、双台举办千亩双膜玉米示范。据统计,全市共有386名农技人员参与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发放技术资料1.6万份,举办机型1.28个,总面积达32万亩,有效促进了全市地膜覆盖技术均衡发展。

(4)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地膜覆盖技术才能永葆生机。我市是地膜玉米、地膜水稻、地膜莲藕、地膜油菜技术的先行者。今年,我们将重点开展三项关于地膜水稻技术的创新研究:一是研究直播地膜水稻。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早熟、省工、省费、高产、高效。目前已被科技部、农业部列为国家粮食高产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今年6月,农业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水稻优质高产培训会议”。会上,我局重点介绍了直播地膜水稻技术。与会领导和专家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深表乐观,并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实验示范力度。二是开展地膜水稻氮素和水分管理研究。本研究的重点是提高地膜水稻的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CH4和N2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三是水稻育秧剂“干护士”和免耕抛秧技术试验示范取得良好效果。

(5)群众积极参与。今年,我市农业遭受了许多灾害。面对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和重大灾害,群众积极参与,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有力保证了大灾之年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一些建议

我市正处于从温饱型农业向小康型农业过渡的新阶段,面临着巩固温饱型农业成果和促进调整增收的双重任务。目前,全市仍有近40万贫困人口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很不稳定。这些人多分布在生产、生态、气候条件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高山和次高山地区。地膜覆盖不仅是科技抗灾的重要措施,也是科技扶贫的重要内容。今年的实践进一步证明,虽然农业损失惨重,但由于地膜技术的普及,创造了许多灾年不减产、不丰收的典型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为了巩固我市农民温饱成果,我们建议:

(一)坚持扩大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易受灾的市场形势离不开有效的抗灾技术,这已经成为全城的知识。我市是以低温冷害和干旱缺水为主的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长期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是保温抗寒、保水抗旱、早熟增产的关键技术,是众多抗灾技术中最有效、最廉价、最易推广的。同时,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是新一轮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是巩固温饱成果、促进调整增收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十堰山区要不要搞地膜覆盖,不是收多收少的问题,而是收少的问题。

(二)坚持“以片代片”的扶持政策。今年我市农业受灾较重,尤其是二山以上地区的水稻、玉米不能正常成熟。为了实现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建议继续坚持“以膜代补”的扶持政策。这一扶持政策不仅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欢迎。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措施。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市委市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其政治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低估。如果这一政策收缩,地膜覆盖的成功技术推广将会下降。

(三)坚持配套服务提升战略。各地在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着力技术攻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完善技术操作规程,加强相关技术的配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效。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膜、种、肥配套服务和综合投入推广措施,才能提高地膜覆盖技术的科技含量,提高地膜覆盖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拓展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