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变革

1.辛亥革命

是指发生在中国农历新年(清三年),即1911至1912,旨在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的国民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91110(农历八月十九)之夜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发生在中国的革命事件。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钟惺会成立算起,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至1911年的一系列成功推翻中国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它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2.新中国成立了。

1949 10 1下午2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秦征会堂举行第一次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朱德、、宋庆龄、李、、张澜、高岗、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为方针,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愿意同任何遵守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它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3.改革开放

1978年2月,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国内改革始于农村。6月1978 1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包统分),拉开了中国国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政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是指对外开放,广义上也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扩展数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随后的近百年,以1919的五四运动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期:前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主要有两大社会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重要的矛盾。

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两大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关系。

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是彻底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现代化,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百度百科-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