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秦朝的治国思想和思想统治。
首先,统一文字。在秦统一之前,各国的文字形式是非常混乱的。秦灭六国后,实行“同剧本”。小篆,最初在秦使用,比大篆简化,作为全国统一的官书使用,主要用于书写庄严的铭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公文更多采用简体字,顺应了简化字的历史潮流。秦始皇的统一文字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中国的统一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大力倡导阴阳五行学说。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的阴阳五德学说来捍卫秦朝的法制。“五德”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以“水、火、金、木、土”的循环顺序进行的,每一个朝代的出现都表明五行中的某种力量支配并获得了五行中的某种“德”;王朝的一切制度和设施都要与这种“德”相对应。而五德循环是有定数来计算的。秦始皇由此推算出周是火德,秦取代周是水德。冬天是雨天,所以十月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每年的第一个月)。水是黑色的,所以衣服和旗子也是黑色的。水德对应的数是六,(尚书洪范五行的顺序是火、水、金木土,五行和其中一个的顺序是行的数)。因此,符号的长度和王冠的高度各为六英寸,栏杆和台阶的宽度各为六英尺,六匹马视为一匹。水主阴,意为刑杀,所以政治上执行法治,苛刻,不讲究“仁义”。这些都使他的统治更加神秘,从而向臣民灌输神秘的神权观念,作为专制集权的思想基础。第三,实行从相对开明到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秦灭六国后,实行更加开明的文化政策,对笼络和发挥知识分子阶层的作用,巩固团结和稳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与以儒生为代表的知识阶层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对巩固统治的政治主张不同,分歧的焦点是实行郡县制还是部分恢复封建制。不同的政见带来情绪上的对立,再加上李斯的煽动,一些方士的举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秦始皇用镇压的方式,也就是“焚书”“葬送儒学”,终结了这种争论。焚书坑儒表明秦始皇在其统治后期改变了原有的开明文化政策,实行文化专制。其目的不仅是禁止与当局政策相冲突的异议,而且是在政治上禁止“以史为鉴”;而且要禁止异己的思想源头“私学——儒家为主的学派”在民间的流行,进一步确立法家的官方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进一步巩固秦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