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某某没有带领清兵入关,还能坐得住脚吗?(虽然知道“历史没有如果”)
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如果大顺政权的* * *能高瞻远瞩,对国家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就能采取正确的对策。首先,李自成必须放弃追官、追绅、追地主帮其发俸禄的政策,代之以轻佻的赋税和整顿吏治。就财政而言,在李自成1643之前,历史上需要实行三年免税,以维护贫苦农民的利益,没收明朝藩王的财产,帮助官员和士绅收回俸禄,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军政经费的需要。占领北京后,接收了明成祖的内部经费,没收了与王朝关系密切的宗室、国戚、名臣、宦官的全部财产,可以解决军队和政权的经费,即使需要向官绅民征收一些赋税,数量也相当有限。只要采取这一措施,就足以赢得绝大多数汉族官绅的支持,形成共同对付满清贵族的阵线。
但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并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继续实行对辖区内官员、士绅、地主穷追不舍的政策,把他们推回到敌对的地位。当李自成发现这一举动在政治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便下令停止,被扣押的官僚不管赃物是否吃完都被释放,但各地的祭奠活动一直持续到大顺军战败西撤。
在军事部署上,也凸显了李自成等大顺军缺乏战略眼光。按道理,李自成在Xi安大规模讨伐,目标是推翻明朝的时候,应该对下一步对抗清军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其实恰恰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他争夺世界的主要对手。首先,他在北京集结的兵力不足以抵御清军的大规模入侵。大量主力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入侵山西、吉尔吉斯斯坦、山东后,兵力进一步分散。这种部署虽然对稳定大顺政权的局势有积极作用,但驻军分兵的结果必然导致首都和JD.COM兵力不足。
他既没有把大顺军主力送到山海关保护,又把最有抗击清军经验和实力的部门吴三桂调到北京,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中原之战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即使没有吴三桂的兵变,仅凭唐统的八千兵马也绝不能抵挡清军的入侵。况且,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妥善安抚吴三桂,并立即派大顺军高级将领率领主力配合吴军镇守山海关地区,吴三桂叛变的可能性很小,JD.COM局势也会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