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的历史
早期的港地主制度是蒙恬巩义布拉欣于1844年颁布的,目的是鼓励星洲华人北上垦荒。香港业主也吸引了许多中国人到新山种植儿茶和黑胡椒。来自南方的华人在新山定居后,新山逐渐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1870年代,柔佛共开发了29个港口,十年后翻了一番,达到138个港口的高峰。成千上万的中国先贤涌向各个港口,挥洒汗水,把柔佛建设成马来西亚最繁华的州。当时新山的华人由5个不同血统的华人组成,分别是潮州(潮帮)、广东(广帮)、闽南(闽帮)、客家人(客家)、海南(琼帮)。当时的新山被SungeiSegget一分为二,一边居住着广东人,另一边居住着潮州人,其他土著华人也散居其中。
广东人大多从事建筑行业,黄亚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潮州人从事杂货和大米的生意,而海南人开咖啡店的更多。黄亚夫当时也是港口老板。他利用现在已经变成臭河的玉萨河进行贸易。把寂静的新山(旧称老山)变成繁忙的外国港口。黄亚夫也是建筑承包商。他靠近阿布扎比,然后是苏丹,并把他的妹妹嫁给了苏丹。苏丹阿布勒卡还将大皇宫的建设交给了黄亚夫。他从中国引进了优秀的工匠,融合了清真和中国宫廷风格,是这个地区不可多得的历史建筑。这座宏伟的宫殿被改成了博物馆(旧称皇宫),并对公众开放。在大皇宫里可以看到很多充满中国色彩的中国诗词和建筑特色。中国人是早期的开拓者,这一点可以从现存的许多建筑和古寺中考察出来。其中,柔佛寺见证了柔佛州的历史。1990年代期间,州政府以开发为由征用寺庙土地,柔佛华人社区绝望,甚至用身体捍卫柔佛古寺。但始终无法与州政府的命令抗衡,见证柔佛百年风霜的古庙城墙被无情的开发洪流推倒。幸运的是,柔佛古寺的殿体得以保留。但它对当地华人社区的意义并未减弱。为了保存寺庙遗址,当地华人社区做了很多努力,也因为这件事,新山华人社区更加努力的维护着古柔佛寺,不让古寺庙被州政府无情的摧毁。
在苏丹阿布卡的统治下,新山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马来亚铁路在1909年完成了铁路路线的延伸,新的软长路堤在1923年正式完工,连接马来亚半岛和新加坡的铁路和公路也完工了。二战期间新山没有太大发展。1940年,英国殖民政府为简化柔佛行政而修建的柔佛秘书楼——苏丹易卜拉欣楼正式落成。1942 65438+10月31日,日军正式入侵柔佛巴鲁,占领了武吉策伦的柔佛苏丹宫,作为准备进攻新加坡的基地。1946二战结束后,新山成为马来觉醒人士的中心。拿督翁查华(Datuk Onchahua),马来亚政治家,前柔佛国务大臣,于1946年5月正式建立UMNO。
新山的面积在1960以后基本上是逐渐扩大的,新山北部和布兰东部从1970到1980建立了很多新的村落和工业区。1990年初,新山已大幅扩建,并于1994 1正式封城。因此,新山市议会(MBJB)正式成立,以有效管理和发展新山。新山中央商务区(CBD)主要位于黄崖府路和新柔长滩附近,于90年代中期正式开发。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和柔佛政府为开发这一地区提供了大量资金,特别是2006年后,一项大规模的南马开发计划——伊斯坎达计划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