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饺名字的由来
蒸饺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特色小吃,据说起源于包子。它和包子的主要区别是用未发酵的面条做皮,而且顶部不封口,呈石榴形。最早的史料记载:14世纪朝鲜(今朝鲜)出版的中国教科书《朴通事》中,有元大都(今北京)卖“素酸馅加少许麦”的记载。
书上注明“烧麦”是用小麦粉做成的,包成薄片,蒸熟了就着汤吃,方言里叫烧麦。“麦”也是“卖”。又有云曰:“皮薄肉切实。顶细时如线,故谓之小麦。”“以面为皮,以肉为馅,以顶为蕊,方言叫卖。”如果我们把这里的“一点麦”的配方和今天的烧麦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它们是一回事。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仍使用“烧麦”一词,但也出现了“烧麦”、“蒸饺”等名称,“烧麦”出现的频率更高。比如《儒林外史》第十回:“点心两盘,猪心一盘,鹅油白糖蒸饺一盘。”《金瓶梅花刺》中也有“卖桃花”的描写。清朝乾隆年间有“蒸饺馄饨满菜”之说。
“卖”字出现在李斗的《扬州画舫记》和鲁谷的《通窍倚书》中。《清平山堂快说李翠莲的故事》:“卖与吃有何难?我会切三汤两块。”傅崇举的《成都饮食品类及食谱》列举了“各种蒸饺,大肉、绞菜、冻菜、羊肉、鸡皮、山鸡、金钩、素蒸饺、芝麻蒸饺、梅子蒸饺、莲蓬蒸饺……”
清代一位佚名编纂的食谱《调鼎记》收了“肉馅”、“豆酱”、“油糖”。其中“肉馅”以鸡肉、火腿为原料,以时令菜肴为馅料。“炒糖”是用板油丁、核桃仁、白糖做馅。中国南方还有一种“炖豆芽”。
扩展数据:
蒸饺也是回族的传统食品。据《穆斯林特色食品》一书记载,这种食品是回族的马纯在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创制的,一直流传至今。南方回民在材料和制作方法上与北方回民略有不同。在蒸饺中,北方回族一般以牛肉或羊肉为主馅,配以其他调味品(如大葱、萝卜)。
蒸饺,南方回族,以糯米为主馅,牛羊肉为辅。另外大小也有区别,北小南大。虽然味道有些不同,但是好吃,吃不腻,这是南北回族的共同特点。
百度百科-蒸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