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起源
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南京夫子庙一般认为形成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它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讲笑话或有趣的问答让观众发笑。它由宋代的“圣香”演变而来。到了清末,相声已经形成了现代的特点和风格。以北京话为主,地方方言中也有“方言相声”。
在相声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广泛吸收了口技和评书的艺术长处,把庄与和声结合起来,用讽刺的段子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三种:单机、对口、团口。单口相声由演员表演,讲笑话;相声是两个演员互相牵着对方的手,互相调侃,通常有“一个头重”和“一个妈重”两类。
相声也叫“团活”,由三个以上的演员表演。传统剧目主要是通过幽默的叙事,讽刺旧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反映生活的种种现象。解放后,除了继续发扬讽刺传统,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物的作品。传统歌曲有关公的《秦琼之战》、《八马卦》等,总数超过200首。
扩展数据:
代表性人物
张三禄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相声艺术家。据有关记载和推测:张三禄原是八角鼓小丑艺人,后改行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童书《随缘》里说:“学相声如复兴张三禄,铜骡活如三胜。”
乐坛祖师爷朱少文(1829-1904)。艺名穷不怕。他是汉军旗手,祖籍浙江绍兴。他表演时,打拍子的竹板上刻着“满篇不怕穷,五车史穷”的字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了民族气节。常曾两次因讽刺日本政府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我也很难讽刺当时天津警察的“基地”。
百度百科-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