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有哪些?
其次,“本”的概念。“本”有两种哲学理解,一是世界的“本”,二是事物的“根”。以人为本的基础不是“本原”的基础,而是与“终本”相对的“根本”的基础。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的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的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人、神、物中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相对于神和物,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我们都熟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教师为本”和“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都是在“根本”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的。
民本思想是我们党抛弃旧哲学民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当前发展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快速增长,而忽视甚至损害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的本质是一种“物本”思想,代表了与以人为本不同的两种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和GDP增长。它强调的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和GDP增长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旨在以人的发展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成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寻求和推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维护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既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如何发展、发展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密不可分。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一个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关于以人为本的所有论述都非常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为基础的,这里的人民不是抽象的人民,也不是某些特定的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和这里的人是一个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民”和“民”有时是通用的,民本就是以人为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以人为本和以人为本是不同的。前面已经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以人为本讲的是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以人为本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和官是相对的。“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这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体现。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也讲人民,要坚持权力为人民所用、感情系人民、利益为人民所谋的原则,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但与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从本质上讲,中国* * *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和人民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与旧中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完全不同。我们讲人民,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自觉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对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