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

元十三年(1353),朱元璋取定远后,采纳了大将军冯建都金陵的建议。

三年后,庆忌被俘,改名应天府。

元十七年(1357),朱升提出“筑墙高,积粮广,缓为王”的建议,南京明城墙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统一王朝的城墙,建在江南。

明代的南京城是在六朝建立康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东与石头城相连,南与秦淮相连,北与玄武湖相连,周长35.267公里,包括历代都城南京。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墙。

元朝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九月),应天府城重建,在中山(即紫金山)南部新建宫殿——南京故宫。这是项目的第一阶段。

元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九月),第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二期工程开工,重点建设新城,将老城向北拓宽至长江。

明洪武六年(1373),二期工程完工,三期工程随即开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 65438+二月),三期工程完工,修建了聚宝、三山、通济的正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用20多年时间,调集一部三围五省二十八州152县20多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烧制五省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全长35.267公里,其中六朝建康城、南唐金陵城,高14-26米,一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都完成后,朱元璋携群臣、三军亲王登上钟山观战,四子朱迪提出“炮放紫金山,瞄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

同时,南京南部的雨花台和北部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首都防御极为不利。

于是,朱元璋下令修建外郭城墙,弥补北京城墙的不足。外郭即180里,每段砖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约8-10米,宽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南京明城墙四壁全部完工。

明文健四年(1402),南京明城墙首次面临战损危机,燕王朱迪南下攻打南京城。

"至金川门,顾隋,李景隆开门,京师皆降."

这一次开门迎客,把明城墙从一场大灾难中拯救了出来。

明朝时期,南京是“祖先扎根之地,东南总会所在地”,城墙受到中央各级的高度重视。仅在路就记录了40多次大规模的城墙维修。

尤其是在修城经验丰富的凤城侯礼贤担任南京守备时,南京城墙的修缮相当完整。

公元16世纪中叶三次到达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说:“这个城市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城市”。

在利玛窦的《中国笔记》中,他记录了当地人讲述的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市的相反方向相对而骑,过了一整天才相遇。南京城墙的规模可想而知。

在清代,南京是两江总督的所在地,是长江下游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城市,尽管明城墙的保护有减弱的趋势。

但是现在还是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的时代,南京城墙的维护还是有保障的。

清代文学家吴,曾在南京秦淮河畔居住多年。在《儒林外史》中,他写道:“今南京为太祖皇帝都城,内门十三座,外门十八座,穿城四十里,绕城一百二十余里”,清楚地描述了南京城墙的由来和规模。

清光绪十八年(1892),南京神策门大门修复,按淮安府风格重建。其规模小于明代,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均以城砖修成。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当局出于运输需要,方便到达秦淮河码头。

城西梁青门与定淮门之间,开有一座草原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大门大约20米深,6米宽。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贸易大臣的段方下令召开南洋宣讲会。为了方便中外宾客游览玄武湖,他决定在宣讲会会场附近的墙上开一座城门。

项目尚未完成,结束方已转移。第二年,他接替了张,谁被称为“丰润门”因为他丰富的河北籍贯。

清三年(1911),为响应武昌起义,许率江浙联军从朝阳门进攻南京,朝阳门翁城被毁。

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派北洋军夺回南京城,重炮攻击朝阳门等要地。第二天,南京城破了。

民国十年(1921),在时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韩的支持下,在义丰门西南墙上破墙,从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场修筑城门入口至河边码头的道路,填筑小南河(今热河路),做基27000平方米。

新的单孔城门被打开,从而缩短了从下关河到城市的旅程。

因汉为泰州人(汉为海安人,当时属泰州),泰州古称海陵,故南京之门名为海陵门。

民国16年(1927),定都南京后,国家* * *提出“为适应新的首都建设需要,南京的城墙及地基将招标出售”,拟将南京城墙全部拆除。

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徐悲鸿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判,城墙终于得以幸免。

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为了整顿京城风气,人大* *下令将南京城门改名。

朝阳门是中山门(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功绩),义丰门是钟惺门(意为振兴中华),海陵门是沂江门(因为门靠近长江),厕神门是和平门(意为世界和平),冯润门是玄武门(因为门靠近玄武湖),聚宝门是中华门(意为中国),正阳门是广化门。

同年,人大将单孔朝阳门改建为三孔中山门,内瓮拆除,外瓮还在。

民国十九年(1930),张其昀在《都城地理环境》中分析,城墙之所以不拆,是因为“造城砖拆城太贵,工钱得不偿失”。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

客观上,正是其固有的军事防御价值,使得南京明城墙从1930一直保持到解放前。

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 * *为方便南京城北交通,在直通北方的中央路与神策门以西500米明城墙交汇处破墙,命名为中央门。

同年,为适应南京道路现代化改造的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设了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同时满足了南来北往的交通。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为了开辟汉中路,在城墙上新修了西式牌楼三漂门,门名汉中门,在清凉门和汉西门之间。

同年,原明城墙的一个缺口被改造成城门,命名为武定门。

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南京城北开城门,位于金川门以西,现新民路西端护城河西侧,建新民门。

与此同时,一段护城河被填土铺平。为了保持河水流动,修建了一座桥面长约六米、跨度约四米的单孔水泥桥。

同年,南京卫戍司令顾提出《南京城防议》,将明城墙纳入城防计划并加以保护。

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南京明城墙基础上开辟雨花门,用于连接南京的京广铁路和阳湖巷的江南铁路,并与京广线连接。

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被废弃。

1948年9月,“南京城墙及护城河防御工事整改会议”作出9项决议,修复城墙及相关工事。

但是,这一次防御功能没有实现。

1954年,位于北极阁山脚下的台城,靠近“后湖城墙”,内外交通方便,为防空疏散打开了一扇解放大门。那是一个单检票口,位于玄武门以南,太平门以西,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

五六十年代前后,席卷全国的拆迁运动波及南京。和其他古城墙一样,修复保护工作也曾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

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南京城墙几次有被彻底拆除的危险。好在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岱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领导提出紧急建议,下令停止毁城,并四处奔走,团结各界人士一起呼吁。

同时向中央文化部发电报,呼吁保护明城墙。

由于朱岱先生等人的一再努力,也有市民给市* * *写信“批评指责”,最终南京城墙得以幸存。

1984年,南京建立中华门文物保护中心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保护固有文物,展现历史风貌。

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城墙管理处成立,作为南京城墙保护、维修和管理的专业机构,南京明城墙全段保护开始受到重视。

1991南京* * *为满足城市建设和城市交通的需要,开通中华路,拓宽庆忌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特邀东南大学建筑系潘教授设计建造集庆门。城墙有宋代“门楣门”的样式,是南京城墙上第一个偶数门,意思是开数为偶数,为同类之首。

1992,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正式发布。

1993年9月,南京城墙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文物局。

1995 ~ 1996,解放门至玄武门城墙修复工程。

1996年4月,江苏省人大通过了南京市为保护南京明城墙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1997期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明城墙保护。

1996 ~ 1997,石城门府城城墙修复工程。

1997 ~ 1998,后标营段墙体加固工程。

1998期间,城墙太平门段加固。同年5月24日,南京明城墙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与南京城墙管理处共同承担维护保护南京城墙的任务,各有侧重。

1998 ~ 1999,九华山西段墙体抢救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墙申遗可行性报告》课题组成立,标志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至2001年,对集庆门段城墙进行了修缮。

2001年,南京西华门遗址发掘,仅存三座城门,分别为住友门和砖石铺面门,彻底证实了Xi安门长期被误认为西华门的现象。

2002 ~ 2003年,石城段城墙修复。

2003年至2004年,对东西干线、红山土段、神策门瓮城的城墙进行了修缮。

自2004年起,南京市颁布了2005-2007年明城墙风景带保护建设规划。

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6年,南京城墙、陕西xi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10,《南京名城保护规划》出台,明确了明城墙一线建筑的高度。

2065438+2005年6月,《南京城墙保护条例》颁布,除南京都城(内城)城墙和皇城、宫城城墙外,还包括总长60多公里的外城城墙。

2065438+2005年8月,南京市规划局和东南大学组织编制了《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并已获南京市批准。

根据规划,南京明城墙分为五段,呈环状分布。对于没有墙的缺失部分,会用绿植来填补。

一些城墙和城门也将在未来进行改造。

2065438+2005年9月,在南京莫凡西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了定淮门城墙的桥台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研究所正在按照国家局的要求开展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