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有多少伟人?

秦末农民起义,淮安人民奋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此时拔剑从军,立下赫赫战功。西汉时期,又增设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涪陵(今洪泽湖)三市。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灌溉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知府陈登修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三十里,以遏制淮河洪水,保护农田,修复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普及,所以尽管屡战屡败,农业生产还是有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交通也有所改善。秦始皇修建的驰道经过境内,陈登修建的汉沟西路,使江淮交通更加便利。因此,在承平年间,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汉代,家学、私学兴起,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师,如梅成、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等。宋元时期,太平年国内文化有所发展,政府、州县学校的建立,受教育者的增加。也有不少文化名人,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章雷,主修丰源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魏普,明清时期开创写意的著名画家、《花间集》的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理论家龚楷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时期盱眙第一山的碑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等人的珍品。明清时期,仅杨珊(今滁州)就有200多名进士,何侠镇也有状元、次状元、采花人,留下了“江下三丁甲”的佳话。这里也有一些名人,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的经学大师颜若渠,“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守民,中医四大名著之一《伤寒论》的作者吴鞠通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央中央局、新四军总部、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均驻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曾在这里战斗过。2001年,市政府实施“三淮一体化”战略(即原级淮阴市、原县级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三淮一体化”),充分利用原县级淮安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注:原县级淮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并且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性州、县、府,长期是江淮中北部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的政治),提升区域整体知名度,将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原淮阴县划归新地级淮安市淮阴区。 这样,“三淮”就整合成一个新的地级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滁州、淮阴。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与北马交汇之地,在清朝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下辖滁州(原县级淮安),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城”,享有“壮丽的东南第一州”的美誉。淮安历史上人才辈出,尤其是楚州区,这里孕育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此外,还有汉代军事家韩信、南宋抗金女英雄梅成、“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代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在老残长期居住淮安期间也撰写了《老残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