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曹操理发的故事。

曹操剪发第一次有效。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是军纪严明、赏罚分明、善于纳谏和克己的典范。

公元199年,曹操准备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战前曹操精辟地分析了双方的形势,认为:“我虽不如袁绍兵辽阔,但我军号令严明,可以少兵攻众。”要取得决战的胜利,必须进一步整肃军纪,于是下令“全军官兵,上至总司令下至马隘,行军操练,不准践踏庄稼,不准打骂人民,不准调戏妇女,不准侵犯人民利益,违令者斩首。“从那以后,部队在行军训练中一直非常谨慎。如遇麦田,骑兵下马扶麦。当人们看到它时,他们称赞它。

说来也巧,曹操在巡逻的时候,恰巧他骑的那匹马在路上受惊,跳进麦田里,踩坏了一株麦苗。曹操立刻下马跪下,要求掌管军法的主簿按军令斩公。

主簿认为统帅踩麦苗是因为马突然受惊,没有故意踩踏庄稼,所以不能以砍头论处,于是对曹操说:“按《春秋》义,不尊法。作为全军统帅,即使违反军令也不能砍头。”曹操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春秋》的大义是什么?作为总司令,我制定自己的法律法规,我犯法而不受惩罚。我怎么能控制所有的人?”

主簿还解释说:“统帅不是小人,可以免刑。”曹操见主簿不敢搞军法,便从刀下脱身,打算当众自杀。众人惊慌失措,主公却手快眼快,一把夺过曹操手中的宝剑。众将纷纷跪下,问道:“曹公身为全军之首,不显宏图,不为野心付出代价,怎能自刎?如果被斩首,谁来当全军统帅?当今天下谁统一?”

曹操听了将军们的鼓励,深深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虽然不能斩首,但一定要加重刑罚。”说着,他收回剑,唰的一声割下一把头发,扔在地上代替砍头。然后下令三军:总司令践踏麦苗,本应斩之,公不允,故斩其发,代其头,希望全军将士严守军法。

全军将士得知此事后,都钦佩曹操严于律己的精神,自觉遵守纪律。很快,曹操就指挥这2万精兵,训练严格,军纪严明,一举击败袁绍的10万大军,取得了官渡决战的胜利。

轮廓

曹操(155-220)是魏武帝。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云,生于乔县(今安徽亳县)。他出身卑微,为宦官养子。20岁养孝廉,因“能学古识”被任命为谈判官。曾任洛阳北都督,敦丘县令。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期间,军事实力逐渐扩大。搬到济南。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领兖州,分诱一部分青州黄巾军,使之为“青州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许(今河南),起兵开荒,整训。以其名义发号施令后,先平了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打败军阀袁绍后,中国北方逐渐统一。建安十三年,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王维被封。四年后,病逝于洛阳。儿子曹丕称帝,追封为武帝。他在北方查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口粮不足的问题,对农业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门第观念,吸引地主阶级中下层,约束豪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通兵法,著有《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等。好诗20多首,全集40多篇,都是后人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