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的历史沿革

太康县的发展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太昊伏羲的都湾丘(今淮阳)属于太昊伏羲的都吉。

夏天,属于禹州领地。初夏属于哥弟。《左传》杜预注:葛是郑宋之间,即在太康这一带。

尚仍属豫州。

西周时,属陈国。《周本纪》记载:殷灭于周朝,吴王丰顺子孙满陈,皆在宛丘(今淮阳),属版图。

春秋时期,周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国灭陈,土地归楚国。

战国时,秦王嬴政于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设杨霞郡,属颍川郡。秦统一全国后,仍沿袭旧制,郡属颍川郡。

西汉初属颍川郡。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颍川郡设淮阳郡,十一年(前196)设淮阳州,子友封为淮阳王。汉武帝废国为郡,以汲黯为淮阳太守。当宣帝回到淮阳时,他被封为淮阳王。杨霞是它的县。

东汉初,属禹州淮阳国。光武年间,固始县并入杨霞县(《史记·项羽本纪》注:固始即牯岭,宛丘县西北四十二里)。漳河二年(公元88年),淮阳改陈国,属之。狄咸建安二年(197),袁术派贼杀陈,陈为陈郡,杨霞属陈郡

三国时属陈郡,魏属禹州。太和六年(232),曹植被封为陈国的陈国王。后曹移封北,为郡,属之。

晋属禹州的梁国。晋惠帝分为梁国力和陈果,杨霞属于其中。

南北朝时,属禹州陈县。南齐,属禹州北陈县。北魏属凉州。太平真君七年(446),杨霞县并入扶沟县。太和十二年(488),恢复杨霞郡。五台元年(528),设杨霞县,邱勇(今祁县)为县治。东魏属凉州杨霞县。

隋朝初期,杨霞县被废除。文帝七年(587),杨霞县改为太康县,隶属周琛。开十八年(598),太康县改为匡城县。杨迪大业十三年(617),石密调兵至此,遂弃匡城,复太康郡,属淮阳郡。

唐属河南淮阳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复乐郡(今太康城西18公里)并入太康郡(复乐为西汉旧郡,东汉光武年间封为复乐侯,后复乐废为复乐郡,晋,复乐并入,隋开帝十六年恢复)。

在五代和侯亮,它属于东京的开封府,在后唐,它属于周琛,在后晋,后汉和后周,它属于东京的开封府。

北宋时属开封府,惠宗属周公。周公原名开封府香邑县,崇宁四年(1105)建州,州辖今睢县西。大关四年(1110),废弃的拱州恢复为香邑县,政和四年(1114),宣和二年(1120)。

今属开封,属南京路。

元初属河南省南京路。至元初二十五年(1288),南京路改为汴梁路,属郡。

明朝属河南省开封府。

清初沿袭明制,仍属开封府。雍正十二年(1734),周琛升为府,太康改为郴州府。

民国初年位于河南开封路。16年(1927),太康属第三行政区(鱼洞行政区)。民国二十年重划行政区,太康属第七行政区(辖淮阳)。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太康沦陷,日伪占领县城。国民党太康县政府于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迁至县城西部的大新集,还城。从民国33年开始,我国先后建立了芝浦(县北淮海公路以西)、青化(公路以东)、淮台西(淮阳、太康、西华各一)、富台西(扶沟、太康、西华各一)、鲁淮台(陆毅、淮阳、太康各一)、安平(陆毅)。民国37年,设立台北县、太康县,分属中央豫皖苏区第一、二机关,次年2月并入太康县,属淮阳地区。

建国之初,行政区域不变,仍属淮阳地区。

淮阳地区撤销1953,隶属商丘地区。

1958年,开封、商丘并入开封地区,属太康。

1961,两区分而治之,归商丘区。

1965增加周口地区,后改为周口地区行政公署。太康县至今属于周口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