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教师应积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创设有利情境,引导学生作为初步研究者参与探究学习,规范思维过程,对不同形态的史料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执行“从史实到结论”的教学程序,把教学中心放在引导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现成史实和历史理论的层面上,忽视了学生历史研究素养的培养。面对上述问题,人们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只能简单地抱怨命题偏离了“方向”,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从“史料”到“史实”,再到“历史知识”的过程。这里要求教师开发多种多样的史料,让学生在提炼历史信息的过程中验证教材中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逐步认识和反思这些不同形态和性质的史料的使用价值及其相互关系。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如何获取、鉴别和判断史料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思维能力的过程。
2、
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对历史评价本身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价,形成独特的历史思维视角和科学的价值倾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过于注重评价结果,注重对历史事件本身的评价,而忽视了从更高的层面对评价结果的再评价。比如,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我们只停留在“影响”本身,即:“一方面,我们开始瓦解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掠夺中国的资源,抢占中国的市场,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提供了条件。但很少有人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价,即评价结论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你坚持了什么样的唯物史观评价标准?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两个不同的评价角度。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评价的立场、角度、标准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要注意把各种“历史观”融入教学内容,用“历史观”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历史观”是指导历史思维的灵魂。要有意识地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概念融入平时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在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时,要引入“全球历史观”和“现代历史观”。随着外国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世界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被迫开放,开始被动融入世界经济舞台。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的概念是适用的。同时也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整体社会的转型,中国经济领域逐渐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现代化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