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迪的公案传奇
在一次茶话会上,怀大师(国学大师南)兴致勃勃地拿出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的《狄公全传》(大唐狄公案),又名《大唐解决狄案传奇》,热情地向在座的各位推荐:“这本书写得很好,值得一读。高罗佩太棒了。虽然他是个外国人,但他比中国很多人都了解中国。”
怀大师接着问我有没有看过。虽然对高罗佩早有耳闻,但由于忙于杂务,读书甚少,所以只听过他的名字,没有读过他的书,只好惭愧地回答:“听说这本书极其精彩,但我还没有读过。”怀大师慈祥地笑着说:“抽点时间去看看吧,就算是休息吧。但是,只要你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一口气看完了这套654.38+0.4万字的《狄公全传》。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确实令人着迷,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令人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荷兰人。他虽然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公案题材,但却将东西方文化融于一炉,突破了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在语言、人物、情节上的程式化、类型化壁垒,成功展现了唐代中国社会的一幅风俗长卷,值得大家书写。难怪这本书在50年代一经出版,就在欧美引起轰动,一版再版,畅销不衰,成为欧美很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形象教材。
此外,汉学家赵一恒先生曾撰文指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院长贝林教授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是从狄公的小说开始的。高罗佩本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侦探小说作家,他的学术名著,如《中国古屋考》、《高东与琴岛禅师文集》等,在汉学领域也颇有名气。高罗佩深厚的国学修养使他对古代中国的描写栩栩如生,也使《狄公案》成为一部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推理小说。读者从阅读狄公案中获得的快感,不应局限于逻辑推理的冰山一角。徜徉在这个多姿多彩、丰富多彩的唐朝世界,自然是流连忘返。
中国文化的根基从小说中很容易看出来,但高罗佩毕竟是荷兰人,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也不时在字里行间显现出来。狄的人格与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如包拯、海瑞、石等有很大的不同。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西方人的性格特征:注重人道主义,强调法治,幽默开朗,从不板着脸说教。然而,这并不完全是高罗佩的虚构。历史上的狄徐人杰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物,史书上他和武则天的很多对话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人物性格的塑造,高罗佩侦探小说的结构布局和情节走向完全是西式的,而狄公的破案方法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在公案小说中绝不是可笑的。诡计的设定颇具本《黄金时代》小说的特色:红馆密室杀人案、柳园童谣杀人案、紫光寺身份互换案、钉子户临终留言案等。,都有逻辑机智的回答,解谜的乐趣不亚于英美名著。这部小说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西方推理小说的趣味结合起来,取得这样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高罗佩创作一部小说时,他常常受到精神的启发,而笔也随之而来。1958年,高罗佩和他的中国妻子水(也是张之洞的孙女)去希腊旅行,有一次为了等公共汽车,在一个车站呆了很长时间。为了消磨时间,他想起他曾在东京买过阿明王朝的中国漆屏。然后他构思了一部以此为主题的小说。当我回到旅馆时,这是大笔一挥。这是小说《四面画屏》,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迪·徐人杰侦探案。还有一次,他记得去过战后北京的道教胜地白云寺,认识了一个道士。这位道士精通琴诗书画,高罗佩曾向他请教,受益匪浅。后来听说道士和几个小姐有染,惹怒了关里的弟子。他们起来,把道士活活打死了。这个故事也被他改了,写进了小说。
说到狄公案在中国的成功,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译者陈来元和胡明用中国元明时期的通俗小说语言翻译了这套书。它们原汁原味,古色古香,读来让人心旷神怡,真正做到了翻译所要求的“信达雅”。对比书市上一些连通顺都做不到的翻译小说,不得不让人对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译者肃然起敬。嘿!君子之风,山高水长文末附一首高罗佩的七律:
穿越云海流浪到这个故乡,一个故人相遇而逝。
巴渝的旧事应该还记得,我一直没有忘记对池的深情。
官方表现敢于向陆贾表达自己的快乐,旅行中畅谈跟随玄奘的快乐。
匆匆相聚匆匆告别,浪长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