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的历史演变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天下分三十六郡,沙县为南方郡。
汉高祖第六年(公元前201年)建立沙县,这是武昌县建立的开始,土口(今金口)划归江夏县。
建武元年(公元25年),由于建立水军的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码头,造船业兴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满王山建立江夏蛮王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孙刘军在赤壁(今金口街赤鸡山)拒绝曹兵进攻曹颖,曹丕从武林(今洪湖武林镇)逃往南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分江夏二郡、南郡六郡,夏口(今武昌)属吴,为太守。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最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场在金口赤鸡山(有争议)。目前,在吉峰台、诸葛城、士兵墓等遗址中均有青铜剑等兵器出土。魏元年(公元220年),孙权从公安局迁至湖北被称为吴王,并将南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二月,吴为金所灭,改隶江州于武昌郡。
南朝宋时,雍正三年(公元422年),汝南为李中洲江夏县所在地。大同元年(公元527年),印度佛教禅师达摩从金陵经土口到淮山,后人建墨锭像(今刘芸亭)供奉。
开九年(公元589年),汝南县改为江夏县,江夏县迁至鄂州市(武昌)。土口属于它。
武德四年(公元621),鄂州改为江夏郡、历山南路(中国十道)。江夏县和江夏县是同一个地方。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尉迟恭在金口清步湾建立砖窑群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道宗被封为江夏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复鄂州名称,改隶江南西路。干福六年(公元879年),黄巢攻江夏城,破纲。唐代的江夏纸坊以造纸作坊而闻名,至今仍在使用。当时造纸规模大,名气大。自唐代兴盛的灵泉古城开始,其交通要道就在造纸厂。唐代的灵泉古城就位于灵泉山。因为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所以三面以梁紫湖为界,两头与长江相连,即通饭口、米峪口、金口。梁龙三年(公元923年),江夏县属鄂州武昌县。后周咸德五年(公元958年),改鄂州为武昌县。
北宋剑龙元年(公元960年),武昌县改为青县,江夏县仍属鄂州。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袁随攻鄂州城,宋守将张开门迎敌。宋代冶铁业、铸铜业、纺织业等都比较发达。江夏龙泉山出土的青铜鼎重36斤,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到了宋代,金口成为江南名镇,被称为“金港”。
大德五年(公元1301),鄂州路改为武昌路。县城武昌路,湖广行省行政中心。元朝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建立武昌,故名“大汉”。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江夏县隶属湖北省武昌府。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朱元璋封六子朱桢为赵楚王。楚昭王看中了龙泉山这个风水宝地,认定“灵泉山”为仙土,“睡山”。自以来,在明朝274年间,先后修建了赵、庄、冼、康、景、段、程、龚、贺等园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金口胡爱山石护岸建成。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611 ~ 1618),司马大帝熊廷弼先后修建了张弓渡口、金口龙创集——白沙洲六十里长堤、四夷宫邸。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过武昌,改江夏县为瑞府县。六月,清军占领武昌,沿袭明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段灿(金口人)出资修复胡爱山莫泰亭,改名为刘芸亭。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军东王杨、总督翼石达开占领武昌城。
民国(公元1912年)江夏县为纪念辛亥革命改为武昌县,意为“因武而兴”。江汉路1930后先转湖北省。
1949 6月10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区成立,隶属大冶派出机构。1952年5月,大业社撤销,变更为孝感社。1959 165438+10月被分配到武汉市郊县。1960县政府迁至纸坊镇。4月,1961,回到孝感社。1965年8月,改为咸宁社。1975 165438+10月被分配到武汉市。1995年3月,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