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
在明朝历史上,朱元璋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翻了蒙古元朝,重建了华人世界,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君王制度。这些都成就了朱元璋的千古功业。但朱元璋的过错同样昭然若揭,杀英雄、虐杀、设置锦衣卫,也成为朱元璋在历史上战绩上的污点。
后人也这样评价朱元璋:“梁武帝的功绩同样突出,同时此人个性十分鲜明,也是一个既有野心又有残暴的枭雄人物。”那么,朱元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考量?本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的个性很鲜明,很个性化;如果要总结朱元璋所有的性格特征,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自尊心强,做事果断,性情多变,务实但缺乏安全感。
朱元璋的自尊心很强,这其实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也和他后来身居高位造成的落差感有关。朱元璋出身贫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后裔。早年为了生计,他给地主放牛。后来由于元朝赋税很重,家破人亡,朱元璋无奈出家。
但是,乱世怎么会有容身之地呢?在朱元璋所在的黄觉寺庙里,并没有多少剩余的食物来供养如此众多的僧侣。于是,黄觉寺以“修行”为名,遣散了大批僧人外出化缘,朱元璋就这样成了一个以乞讨为生的民间乞丐。
朱元璋早年颠沛流离的经历,也让他领略了世态炎凉。朱元璋,没有背景,没有任何靠山,一切只能靠自己,求生欲非常强。朱元璋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天下,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求生欲。
无论是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还是与蒙古军队作战,朱元璋的狠劲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一种狠气,但是这种狠气在朱元璋身上非常明显。不过这也说明朱元璋有一个性格特点:自尊心强。
出身卑微,靠自己奋斗一步一步爬到高位,但到了高位后,书生总是大谈自己早年的经历,极大地损害了朱元璋的自尊心;而且朱元璋有很强的自信,这种自信其实是根植于强烈的自尊心所导致的连锁行为。
连天下人喊“朱崇巴”这三个字,朱元璋都会杀心,那么他怎么能不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呢?朱元璋性格中一个特别明显的优点就是做事果断。无论是对物还是对人,朱元璋只要他认为对的,能实行的事情或政策,他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做!
攻应城的大计划,就是朱元璋做事决心的证明。但是,应天城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江南城市。它的防御力量很强,城防建设很扎实。当初很少有人对这座城市有想法,因为他们很清楚,金陵城水深,防守力强,没有几十万大军很难打下来。
然而,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首先,他明白颖城表面上极难攻克,但元帝国的统治者也会这么想;他们认为,既然应城有如此强大的城防力量,就没有必要安置太多的兵力。
所以朱元璋派人日夜监视应城,他坚信应城守军一定会打;后来应城守军出兵对付红巾军主力,给了朱元璋可乘之机。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红巾军”的首领王小明发布命令,要求朱元璋迅速帮助红巾军。对于这种困境,朱元璋的谋士们毫无头绪。毕竟,军队只能以王小明的名义成长和发展。如果不救,王小明将来会算账。那么,朱元璋的军队这么多年攒下的钱也将彻底败光。
然而,应天如今城内空无一人。如果不被占领,以后就很难有这样的战斗机了。就在群臣将领不知所措的时候,朱元璋果断决定发兵上天,于是这就给了朱元璋夺取神位的机会。
有专家曾经假设,如果朱元璋选择放弃救援,后果就是朱元璋的力量不会大规模扩张,在大乱时代,最终很可能会被其他势力吞并。毕竟朱元璋当时拥有的城池和金钱根本支撑不了太多的军队,朱元璋的十万大军只能靠红巾军调拨粮食继续坚持。
但如果朱元璋征服了应天,情况就不一样了。朱元璋会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应天城拥有的粮食和财宝足以武装20万大军,为朱元璋的思想提供了物质支持。
所以当时那种情况,一是违反红巾军的军令去应天成,二是去救援,放弃应天成。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这一点上,体现了朱元璋内心那种做事果断的英雄气概。
性情多变是朱元璋的性格特点,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常见职业病。这是为什么呢?君臣不仅是地位的悬殊,更是智慧的悬殊。当然,这种智慧,不仅仅是指智商,而是城府和思维。
换个角度说,操纵情绪成了君王控制的手段。所以,如果你想操纵情绪,你需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思维。只是臣子看不透天子的本性,对天子始终抱有敬畏之心,以达到控制臣子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帝王艺术。
从加入红巾军到成为国王,朱元璋在思想层面的进步,以及对帝王技巧的研究和驾驭,都在不断成长和精通。
首先,“控人”是天帝最基本的技能,控人的技能必须滴水不漏。在用人方面,朱元璋敢于用人,敢于震慑。无论他是大学者还是隐逸名人,他的态度永远是尊重、敬仰、礼遇,他给人的形象永远是一个下大力气治理国家的上位者的身份。
以李善长为例。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态度,可以是钦佩与敬仰,可以是冷漠与冷落,可以是热情与亲和。总而言之,只要李善长摸不透自己的性格和脾气,那就是最好的控制人的方法。
毕竟有些大智慧的人,在选择君子的时候往往是很挑剔的。如果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自己的气质和脾气,很可能会鄙视他们。毕竟高智商的人认为只有比自己强大的人才有资格命令自己。
朱元璋做天子的时候,就已经把他多变的性情运用到朝廷上了。他的个性多疑、善妒且残忍。他能够毫无保留的展现自己邪恶的一面,同时也能够展现自己善良的一面。朱元璋时而亲和力十足,时而捉摸不定。和他一起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朋友,看不透朱元璋。
所以足以证明朱元璋把帝王之术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善于伪装自己的真性情。
务实但缺乏安全感也是朱元璋的性格特征,这源于他悲惨的童年。其实纵观明史的介绍,朱元璋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因为上天跟他开了太多的玩笑,家破人亡,流落街头。但这些经历让朱元璋在生存阶段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务实,不要玩弄一些虚荣的东西。
所以朱元璋以务实著称。他敢于以国王的身份再次务农,以军队领袖的身份独自谈判。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巡视百姓,来到第一位。他看到到处都是难民,到处都是荒凉的农田。农民之子朱元璋深知农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但流民宁愿等待政府救济,也不敢动农田的念头。
原因是他们担心封建政府对土地登记的严格性。所以难民宁愿吃粮食,也不愿意随便找地,开垦土地。所以封建时期的农民一直是政府压迫的对象。朱元璋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朱元璋做的是,首先,他要求所有地方官员公平公正地登记户籍,平分土地。与此同时,朱元璋派出大量监察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检查,而这些官员大多是秘密派出的。一旦发现地方官员贪污或兼并土地,他们可以不经审判直接就地处理。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的杀气就是要在很大程度上震慑地方官员。他明白天下混战,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到洪武中后期,天下百姓基本上都有田可耕,有余粮可用。
朱元璋的务实还体现在他的执政上。他后期废除了宰相制度(他认为宰相是皇权最大的威胁,他把元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宰相专制),然后自己修正奏折。要知道,朱元璋这么大的基数,就算24小时工作,也不一定每天都能把奏章纠正完。
但朱元璋宁愿加班也不愿官员越权,甚至长期通宵加班。在这种事必躬亲、务实的状态下,朱元璋开始一步步实现中央集权,再由皇帝集权。可以说,官员不一定记得清天下大事,但朱元璋一定记得清。
朱元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安全感,这也源于他早年的经历。朱元璋夺得天下政权后,为了避免天下再次大乱,在官、军政上都是空心的。
首先,设立锦衣卫来监控天下官员。再小的官位,总会有一个锦衣卫时刻盯着你。但稍有谋反,朱元璋也不会手软。另一种是逐步遏制官员的权力,尤其是武官的权力;他设置了“以文制武”的军事制度和“以武制武”的文官制度,让文官和武官在武官权力弱化的情况下相互制约。
朱元璋非常重视军队的管理。他建立明帝国后,逐渐消除了英雄的原因。这些英雄以自己为荣,手握兵权,会引发其他想法。所以在军队中,朱元璋也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监控和分权。在清理了英雄之后,朱元璋派出的将领,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心腹,或者派几个人负责一支军队。
在边防上,朱元璋也明白边境太专制的典故,所以坚持朱氏子孙团结一致的原则,朱元璋把所有的儿子都派到边境去守边。这就是藩王模式(朱元璋显然忘了西汉的“七国之乱”和晚唐的“藩镇割据”)。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安全感极低。他认为,只有把所有的权力都整合到皇帝身上,他才能真正心安理得。
朱元璋的功过虽然同样突兀,但也说明了一个农民皇帝对待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再加上朱元璋的治国经验和谋略,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前朝失误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套治理模式。
为了控制官员,朱元璋还创新性地建立了锦衣卫组织。后来海蓝宝石案、胡案的爆发,都是锦衣卫的功劳。但朱元璋也觉得锦衣卫太厉害,最后朱元璋下定决心废除锦衣卫。
总的来说,朱元璋个性鲜明,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经验告诉他,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胸怀大志,心狠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