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历史事实
中国的珠江是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沉积形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占1/10。三角洲内有160多座基岩土墩,约6000 ~ 2000年前原是浅海湾中的岛屿。珠江泥沙不多,年总泥沙只有65438+亿吨。岛多的浅湾有利于泥沙滞流,所以三角洲在过去的2000年里发展很快。残丘海拔300 ~ 500米,往往成为一个美丽的景点,如西樵山、五桂山、雅山等。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水陆交通便利,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原名粤江平原。简称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一个呈放射状入海口的三角洲复合体,是西江和北江同时冲积形成的大三角洲和东江冲积形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一个倒三角形,底线西起三水市,东至广州市,至石龙,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层薄,一般20 ~ 30米。地面起伏较大,周围是丘陵、山脉和岛屿,占面积的30%。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南部、中山北部、江门东部、虎门西部。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的三角洲还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每年可绵延10 ~ 120米,是我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1 ~ 23℃,最冷月13 ~ 15℃,最热月28℃以上。6月至10经常有台风,降雨集中,天气最热。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雨季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流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包括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和柠檬。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成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绸、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材、造船等工业,被誉为南海的明珠。目前,三角洲有近100条大型水道,还有更多较小的港口,交织成网。珠江分别通过八个门入海。入海处常有残丘,形势险要,谓之“门”。著名的有虎门、磨刀门、崖门。由于水沙分离条件不同,各入口的淤积速率也不同。胶门至李红旗之间的万青沙年均增加110米,磨刀门灯笼沙年均增加80 ~ 100米,虎门、虎跳门一带不足10米。珠江三角洲地处南亚热带,当地人创造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管理模式,既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系统。此外,由于筑堤和建立电子灌溉和排水系统,防止了洪水和潮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盛产大米、甘蔗、蚕茧、黄麻、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龙眼、橘子、柠檬等。淡水渔业也叫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