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解读历史文化人物(第五册《飘》2017)

书名:《飘》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5日至10月38日

这本书本来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版,原因有二:第一,看一遍是不够的,要多读几遍,才能深刻理解这些文化人物;第二,汾阳之行让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些文化人物的影子。郑重声明:本文仅为引玉之用。如果你想读清楚,强烈建议你买一本书,细细品味鲍鹏山精彩的写作风格和强烈的感情。

鲍鹏山老师解释了她眼中的文化人物。从老子到谢灵运,中国很多文化名人都呈现了最真实的姿态。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拿出几段读书笔记节选,以飨读者。

老子出现在这个民族的童年,又突然消失。老子出关意义重大,说明我们已经不值得哲学的指导,已经抛弃了哲学,沉溺于对现实世界的追求。老子是周朝档案馆的馆长,所以看过历史上各种丑恶的内部资料。他的《道德经》讲了两件事:处理世界和治理国家。

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无为。治理大国就像煮小清新,不要折腾!把那些乱七八糟的部委放下来,管一管,少干一点,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当然,前提是国家小,人少。可以说老子的建议很大胆,逆时代潮流而动。

老子的处世之道就是弱胜强,强者死,弱者活。老子说他有三宝:善良、节俭、不敢为天下先。人不仅要学会勇敢,更要学会勇敢。

老子的建议听起来和普通人不一样,因为老子是一个对人性失去信心的孤独者。他最终选择出关,大概是带着强烈的孤独感。俗人明,我独;俗人观察,我一个人无聊。

孔子是悬挂在那个遥远的古代世纪的一座灯塔。他所处的时代确实混乱,但孔子以复兴文化为己任。所以我一生都在碰壁,但我一直在努力。直到最后感叹:逝者如斯夫!更像一盏摇曳的蜡烛灯,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温暖。

孔子是一位文化巨人,他在当时闻名于世。难得的是,他没有躲在书房里搞纯粹的做学问,而是带着济世的心情四处奔走,希望能有所作为。历史没有使他成为子产或晏婴,而是使他成为孔子。

孔子在官场失意,却不吃亏。他做了自己用过的,藏了自己放弃的,不怨天尤人,不待人接物。除了《论语》,对全民族都很重要的《尚书》、《春秋》、《诗经》、《周易》都和他有关。

孔子之所以世世代代为人师表,是因为他开私塾,主张有教无类。他的学生包括王公贵族、小贩和小卒、富商和穷孩子。他死后,弟子守孝三年,他最忠实的学生子贡甚至守孝六年。每每想到这些,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剑客!他又一次给我们民族带来了继孔子之后的希望之光。他秃顶,光着脚,穿着一件短粗的衬衫,脸色黝黑,焦虑不安。墨子最初研究儒学,但后来发现它不合他的胃口。儒家的仪式太繁琐,不切实际。所以他背叛了他的主人和周朝。

墨子服役的有180人,都可以去火场送死。墨子派简直就是敢死队。墨子的队伍重视防守,他反对战争的方式是以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防守方式来阻止战争。中国的机械和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墨子最锋利的剑不是他的守城,而是他思想的锋利。孔子维护了周的尊严,墨子在推翻周朝的过程中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的方法是无视周的存在。在他的理论中,周朝在秦始皇之前就被消灭了。他抬出了天,他认为没有天子,只有天。没有天子,就没有世界。墨子是第一个广泛使用“国”字的人。墨子在呼唤新世界。墨子的“兼爱”是反对“礼”的等级制度,“尚贤”是反对“亲”的贵族封建世袭制度。“俭”、“葬之俭”、“非乐”也是反对周朝的文饰。墨子也提出需要天子,但不是世袭,而是通过“尚贤”选拔。但墨子毕竟不是卢梭。他认为如果天子当选,就必须完全听他的,哪怕是专制。但是,他把“天”安排成了对天子的制衡。希望天子有所克制。

孟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对儒家思想至少有三大贡献。

第一,他把“仁”发展为“义”。仁是心,义是表。他把鉴定人从内部换成外部,显然更具可操作性。

第二,他把“仁政”发展为更具体的“王”。王者就是培养人的“仁”,这将是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当然,这种想法很幼稚,但中国人相信它。直到民国时期,许多学者都主张“好政府”。

第三,孟子强调“性善论”。性善论是儒家哲学、伦理和政治的基础。没有性善论,儒家的一切方法和理论都会受到挑战。但很可惜的是,孟子的论证方法大部分都用了类比,真的不严谨。

但孟子的不严谨论证往往很难反驳,因为他说的不是“这是真的”,而是“这是好的”。他强大的语言能力和道德感召力使他成为国王的老师。孟子在后世经常受到攻击,一般不是因为他的观点,而是因为他的态度。他太有男子气概了。不仅称杨朱、墨子为兽,还称国君为帅,为食兽。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应该是夫妻,可以吵架可以骂。孟子正是这样做的。但后来文化渐渐变成了妾和奴。朱元璋讨厌孟子。他说如果老人活到今天,会不会免于一死?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代替皇帝对我们普通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给诸侯献计献策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和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平静和纯洁,如何在丑恶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自尊和自爱。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有魅力。他的魅力在于他将激情和超脱完美结合,他的世界充满了活力和想象,他热衷于和我们探讨如何超脱世俗。除了庄子谁能做到?庄子的文章甚至只是为了扼杀他的天才。

庄子也反对战争,但他没有墨子那样焦虑,也没有孟子那样愤怒。他刚刚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只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叫Touche的国家,右触角上有一个叫Man的国家。有一天,这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数百万具尸体被掩埋。胜方追败方,居然追了15天才回来。还有比这更残酷的讽刺吗?这就是庄子的风格。

庄子通过为我们守候生死,安慰了很多失意的灵魂。古代学生考试的时候要带四书五经,但是枕头下面肯定藏着一本庄子。

荀子就是那个嫁给儒家,嫁给皇帝,做妾的人。荀子没有孔子的情怀,没有孟子的精神,没有庄子的潇洒。荀子希望儒生放下独立人格,通过剥夺人们经济独立的权利来剥夺人们的思想独立和行为自由。

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荀子强调顺从!一切行动都是以是否有利于君主为前提的。难怪他们很快就嫁给了皇室。荀子应该见过孟子。他比孟子年轻。但是我不太喜欢孟子,说孟子奇怪,不可理解。

荀子鼓吹性恶论,其实是儒家的叛徒。因为人性本恶,需要威权统治。这是皇帝专属专制的理论基础。所以荀子八十多岁去了秦,打破了儒家不入秦的传统。他在秦国不停地兜售他的思想,回来后又大赞秦国专制。可惜没有用过。

看荀子的命题:发出淫荡的声音,异服,奇技怪器,杀人有嫌!

屈原对中国的影响不是他的思想或行为,而是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是人格对社会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这种失败在《离骚》和《九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独特的个体与社会和历史发生冲突,并被悲剧性地毁灭。

屈原追求完美和美丽,但是楚怀王拒绝了他。所以“天下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感叹“人心和我的不一样。”他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另一端。《离骚》中的“寻女”是寻知音,而“无女”则是没有知音。屈原可能的知音应该是汉代的贾谊。他还没出生。

屈原没有痞子的经历,他的生活开始得太纯粹。所以他不懂邪恶和不公。即使他全盘招供,他也无法与他们和平相处。因为他的不屈,这个世界可能免于全方位的堕落。

屈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都是“大诗”。有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人格,伟大的境界,大痛苦,大烦恼,大疑惑,大爱大恨,大悲大喜。他绝不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不追求中庸,他要求纯洁。

商鞅真的为秦牺牲了良心。名声,人品,朋友都没了。他为了秦国出卖了自己的朋友魏公子,以至于后来他逃亡的时候,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收留他,因为他对自己的人品没有把握。

他为秦国冒了生命危险。推行法治,连即将继承皇位的太子都敢割掉自己的鼻子。怎么才能不被到处追杀?商鞅被车撞裂,全家都不能幸免。这的确是一场悲剧。但是如果你看看尚军的书,你会觉得这个人不值得同情。

尚军书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为了用单一而残酷的方式来约束老百姓,让他们只能从事农耕。所有其他不耕作的职业都被视为非法。被关进监狱,没有食物。

所以当时的秦国是个畸形人,疆域大,人少,战争激烈,却没有一个其他国家的人愿意迁徙。因为真的不免费。而且经常受到惩罚,割鼻子、割大腿、割除生殖器、砍头、车裂...

商鞅强调国强民弱,不能让百姓有钱、余粮、有尊严,因为这样会让百姓挑战皇权。

他还发明了流氓管理好人的方法,要求人们互相监督举报,甚至夫妻和父亲也要举报监督。所以后来“汪卉裂车,秦人不怜。”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也是李斯的同学。韩非和李斯都背离了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家。

其实苏东坡说荀子要为秦的暴政负责。韩非子对人性没有信心。他认为尧舜只是在等待运气。与其指望尧舜,不如实行法治。这种观点无疑是进步的。韩非认为,人的感情其实只是利益。

至于君主和臣民,更要谨防用法。所以韩非要求剥夺一切独立的经济自由,只有人民的经济自由丧失了,才会完全依赖王权。“如果潜力不够,那就把它去掉。”如果权力不能驯服他,那就除掉他!在韩非眼里,人没有独立的价值,只是国家和权力的工具。

韩非认为,道德是功利的、实用的。他坚持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利益”而不是道德来驱动的。于是他选择了成本更低的法律,彻底抛弃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他不是说道德不好,而是没用。

韩非子的思想确实很有价值,但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解决如何约束执法者权力的问题。认为无条件服从王权是根本前提。为了防止人们的混乱,韩非提出了消灭私塾的建议。他讨厌私塾,但他自己是私塾的受益者。韩非的建议后来实行了,就是焚书坑儒。

韩非不断强调利,却死于义。他建议秦王拯救韩国。他还写了一篇《说难》,说他知道有危险。最终,他被杀了。这把双刃剑伤了自己。

司马迁写《离思》。他在开头写道,当他看到仓鼠的时候,他感叹道:“人是不是像老鼠一样相处?关键是看他哪里混得来?”这一开场就为里斯定下了基调,变成了一只老鼠。先秦诸子到了韩非,就结束了。哲学家的时代结束了,政治家的时代已经到来。里斯是一个激动的政治家。据说当李斯当上丞相的消息传到荀子耳朵里时,荀子并不高兴,反而为李斯担心。他知道学生的弱点。

里斯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他生活在智慧之中。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主张郡县制,解决了封建王侯问题,保证了大一统的实现。如果不成功的韩非是黑格尔,那么李斯就是罗伯斯庇尔。他的抱负不是学术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李斯给秦出的主意是暗杀贿赂。为了成功,没有原则。在成功帮助秦国统一六国后,这种无原则的政策演变成了更加残酷的措施。秦二世登基后,秦国的十二个儿子被斩首,十个公主被肢解。儿子高甚至要求葬在秦始皇。李斯就是这样帮助新王的,所以后人说:李斯死在秦国,他是厕所里的老鼠。后来有了一个没有底线的赵高。当李斯发现赵高可能威胁到他做老鼠的资格时,他选择了与赵高合作。但是反派不和,最后赵高杀了他三家。里斯死前受到五种惩罚(削脸、削鼻、削足、割除生殖器和斩首),最后被斩首。一年后,赵高逼其杀二世,二月,刘邦入咸阳。两个月后,项羽入关,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

张亮是秦汉时期的幕后总导演。

张亮是一个韩国贵族的儿子。韩为秦所灭,倾其所有请人行刺秦王。秦始皇东征时,张亮和力士用大锤袭击并杀死了始皇帝,但不幸击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大力搜捕刺客。张亮当时保持匿名。隐居时,张亮遇到一位老人,他在桥上丢了鞋子,请他捡起来。他耐心地坐着,把它们捡了起来,于是得到了《太公兵法》。从此,他成了一个道家人物。

张亮找到了刘邦,就像当年力士找到了博浪沙一样。你甚至可以认为刘邦只是张亮复仇的工具。他与刘邦平等对话,君臣之间似乎少有礼遇。他堪称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王师。

楚汉相争,项羽总是大发雷霆。只有他的父亲范增听不进去,但是有耐心的刘邦遇到了智者张亮,最终取得了胜利。

张亮没有兴趣坐在山上。他的目的只有复仇,已经完成了。所以他几乎足不出户,只是做顾问,偶尔指点一下。我可能最终会专注于修道。刘邦死后八年,张亮升天了。

贾谊是个天才,但他生在一个不需要天才的时代。贾谊成名很早。22岁被文帝招为大夫。他是医生中最年轻的,但他有最好的知识。一年内不要晋升为太中医生。

短短两年间,贾谊提出了一大批高瞻远瞩的政治主张:削弱诸侯权力,抵抗匈奴,提倡农业,建立道德基础...他写了《论秦》、《论积疏》、《六艺》、《为民忧》等重要文章。凭他的能力,可以跻身中国一流政治家之列。但可惜的是,就连文帝也被开国功臣们抢回了帝位。开国功臣们已经占满了演讲的座位。况且贾谊不善言谈,说这些人永远没用也没用。于是当双方发生冲突时,文帝不得不把贾谊放在长沙做长沙王的老师。

贾谊已经觉得他和屈原会有共同的命运。但四年后,贾谊被召回长安,与文帝相见。”宣室里的谋贤大臣们都来拜访了,而贾就更加语无伦次了。可怜子夜空前座,莫问人问鬼神。”就是这段对话的写照。贾谊终身提议削藩,最后由晁错和主父偃完成。汉文帝把贾谊留给下一代,使他成为王怀的主人。可惜王怀骑马摔死了,贾谊哭了几天后失去了理智。

汉武帝爱说大话,爱听人说大话。因此,一个名叫东方朔的人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说他特别了不起。汉武帝看了觉得好笑,认为真是吹得厉害。我邀请他,每个月给他一袋小米和240零花钱。

后来,东方朔觉得无聊,就在宫里找了很多小矮人,说汉武帝要杀他们,叫他们拦住皇帝的车。汉武帝听了,很生气。东方朔说,我九尺多长,每个月都有一袋小米。这些矮子三尺长的时候也是一袋小米。他们死了,我却饿死了。如果你想利用我,就用不同的方式对待我。如果你不想,就让我走吧。武帝笑了,让他陪着。

东方朔有能力让武帝发笑。比如反复拍摄,认识獠牙,诅咒自己等等。用搞笑的方式侍奉喜怒无常的汉武帝,还能全身而退,真是高手。最后,晚年的东方朔曾经劝告汉武帝:希望陛下远离奸诈狡诈的朝臣,击退那些爱说闲话的人。武帝说:那你也能说点正经事?随着这些严肃的话语,东方朔死了。

东方朔的聪明在于,他知道“学者”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卓越”的时代。要全身的话,只能以极好的姿势出现在皇帝身边。东方朔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对血的教训的感慨,也是对说话者的警示。

司马迁和一般的历史学家很不一样。他和他所写的人斗争,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历史”。他没有继续孔子设定的年表,而是使用传记体。他如此大胆地写历史,是因为他对人的关注多于对物的关注。关注人的命运和生命历程,使人物栩栩如生。

司马迁年轻时是个热情的追求者,希望能够祭奠后主。他的父亲司马谈,在他弥留之际,将书写历史的重任托付于他,于是司马迁后来要求降薪立官令。他知道他的命运在这里。这是责任。刚干了六年,李陵兵败被俘,全朝一致谴责。汉武帝阴森森地问司马迁,什么意思?司马迁为那些无辜的妇孺恳求。武帝大怒,判司马迁死刑。死刑可以用钱来救,也可以用阉割来交换。司马迁没有钱,也没有亲戚朋友愿意帮助他。

他一定在犹豫,是生还是死?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阉割,因为他还有大事要完成。他今年47岁。三年后,李陵平反,司马迁出狱。公元前90年左右,司马迁失踪了。写历史的人在历史中失去了归宿。在《宝仁舒安》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激动人心的表述: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写了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和对汉武帝的指控。你要知道,这封信是寄给狱中的任安的,是注定要被官府看到的。可以相信,这封信是司马迁的杰作。这是一件大事,不用再担心了!

书里还有谁?这本书里的人物包括仲尼的弟子,陈平、晁错、司马相如、董仲舒、朱买臣、杨雄、王充、古力、季梁、宦官、党羽和英雄,桓帝和灵帝,建安烈士,魏晋名士,诸葛亮、孔融和米芾、曹丕、阮籍和嵇康、元康之英、陶渊明等等。

最后以阮籍嵇康一章中的一段话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