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甲骨文知识运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第一,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提高识字的兴趣。
甲骨文具有象形、形象直观、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授生词时,教师应适当扩大学生的甲骨文知识,介绍甲骨文字形,让学生脑海中出现有趣的形象,让汉字活起来,甚至让学生尝试书写,这样可以增强识字的兴趣,从而不仅学习新知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生词的目的。
小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了很多代表动物的新单词,学生很容易混淆。老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对图形的敏感性,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教授这些单词。首先展示动物的图片,然后展示字的甲骨文形状,最后带领学生学习字的楷书。比如“马”的甲骨文是■,可以看到马眼、鬃毛、马尾辫的形状;“象”的甲骨文是■,长鼻子呈现出大象的显著特征;甲骨文中的“鹿”是■,它的四条腿的形状揭示了鹿的特征。虽然这些文字的斜体与甲骨文不同,但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图片与字形的对比来学习识字,展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感受字体演变的奇妙和趣味,提高识字效果。
第二,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提高学生的识记率。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构形的最大特点是按照汉语中一个对应字的意思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式总是承载着有意义的信息以供分析。”然而,在小学生的识字学习中,往往因为分不清字体结构、字体特征或词义而出现错别字。让学生初步了解甲骨文,或者教师适当介绍汉字知识,可以提高汉字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加强记忆。
如果学生经常混淆“子”和“干”这两个偏旁部首,那么用甲骨文和汉字的知识来教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避免错别字。“万字”的甲骨文是■,像一个跪着的人形,带这个部首的字多与人的动作有关,如“敲、印、卸”。而“陆”又可分为左耳和右耳,右“陆”是“易”的变形,其甲骨文字为■,上半部为下蹲图形,表示疆域,下半部为下跪图形,表示人口和城市,所以右“陆”的字多与城市和国家有关。虽然左耳和右耳不容易混淆,但如果能把这两个部首的意思说清楚,学生就能更好地记住这两个部首的字体含义。左边的“陆”是“福”的变形,其甲骨文为■,形似悬崖边的石头,用来表示地势或海拔的意思。所以带左“陆”的词多与山、山、台阶有关,如“陵”本义指大土山,“台阶”本义指台阶。
第三,用甲骨文分析汉字,提升素养和知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除了记录语言,它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可以绘制出一幅中国的历史文化地图,或者演绎出一个中国的历史文化‘典故’,所以汉字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观念和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在教授新单词时,教师向学生介绍该单词的历史背景,这增强了字体的故事性。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该词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
比如“男”甲骨文是■,“女”甲骨文是■,李孝鼎认为“丈夫和女人的区别很难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所以认为男女工作的区别就是区别,女性形象是双手塑造的,女工的工作多在室内。男用田懂,男耕女织,故造词见义。”由此,我们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小农经济文化。再如:“妻”的甲骨文是■,字形的左半部分看起来像一个长发女子,右半部分是一只手。整个字形表示一个长发女子被一只手俘虏,这是古代汉字中掠夺性婚姻留下的痕迹。因此,通过学习甲骨文的字形,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化。
在小学识字教学课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并迎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才能得心应手。结合甲骨文“以形赋意”的特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降低识字的难度。老师只有解释了汉字的来源,才能让汉字生动起来,汉字不仅会成为语言交流的“工具”,还会成为“人文”的符号。利用甲骨文的知识对汉字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字学习,掌握汉字的规律,传承汉字文化。同时,将甲骨文知识适度引入语文教学课堂并灵活运用,将为教师传授知识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