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汉高祖的历史记载了他的两大特长:“好酒好色”。但这个看似流氓的人,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追随刘邦这个问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简单来说,是时代成就了刘邦。他抓住了历史机遇,取得了一些成就。
刘邦曾在咸阳做过徭役,游历时目睹了秦始皇的雄壮风采。他感慨:“君子当如是!”
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看出刘邦是有野心的。他不甘平庸,“混混”只是表象。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刘邦也会给自己造势。秦始皇以为东南有天子,就向东游去制服他。刘邦躲在邙山和砀山之间。他的妻子吕氏等人来看他,总能在深山老林中找到他。问怎么找他,陆说你可以顺着云彩的方向找他。今天看来这纯属炒作,一点都不可信。但在当时,这个词的传播可以让很多人相信,沛县的年轻人更愿意跟着他走。
随着宣传,刘邦有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机会。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刘邦不再躲藏。他率领数百人回到沛县,杀了县令,自己担任县令,称为“沛公”,服从张楚王陈胜的领导,手下很快就达到了三千人。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秋,刘邦在桂冠(今陕西蓝田东南)以两万人击败秦军,他亲自推翻了秦朝。
除了历史因素,刘邦的个人素质也对他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刘邦派了一批人去修秦始皇陵。路上不断有人逃跑,刘邦干脆把这些人的脚镣解开,和他们一起喝酒,一起商量怎么逃跑。
这种豪情说服了很多人,他也得到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传开后,刘邦的知名度会大大提高,知道他勇敢,敢作敢为,值得信赖,很多人都愿意追随他。这说明他有领导能力和领导气质。
刘邦进了关中,提出了“约法三章”,废除了秦王朝的一切法规,宣布不做危害人民的事,不侵占人民的利益,不欺侮人民,赢得了他们的广泛支持。
后来他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把秦朝的园子、池塘改成农田,分给百姓耕种;安抚流亡者,治理整顿,恢复生产等等。
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自然对刘邦深信不疑。相对于秦朝的暴政和项羽的残暴,民心必然会倒向刘邦。
这说明刘邦懂得如何赢得民心,如何顺应民心,所以刘邦得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邦善于识人用人,这是他最突出的个人品质。在总结他为什么成功,项羽为什么失败的时候,他曾经这样说过:
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亮;安定国家,安抚百姓,提供粮食,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人都是优秀的人,我可以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跟范增有个差使,用不上,所以被我俘虏。
刘邦不贪天下之功,客观评价了张亮、韩信、萧何的功绩,指出项羽没有任贤的大度。韩信、陈平、英布等人都从项羽身边投奔刘邦,项羽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自杀于乌江。
刘邦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在政治上占领制高点,在战争中掌握主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项羽派英布杀义帝。第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接受了新城三岁男子董公的建议,派遣使节宣布诸侯。刘邦在这场喧嚣之后,获得了正义的名声。项羽流放并杀了他的君主,成为天下汉奸。
战略上,刘邦吸取程鹏战败的教训,调整战略方针:荥阳、高程为正面战场,项羽打持久战牵制其主力;在南翼,争取黥布归汉,以削弱和瓦解楚军;北翼,派韩信北攻魏、赵等地,削弱北翼实力;在敌后,彭越被用来对抗楚国,牵制项羽的军队。项羽把主力放在正面战场,苦战,最后惨败。
建立巩固的后方,打好持久战的基础。刘邦以巴蜀、关中地区为战略大后方,在这一地区恢复县制,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因此,这个地区可以为前方的战斗提供后备力量。每次战败后,刘邦都退守关中,在那里修成正果,积蓄力量,再回到前线作战。
这种持续的拉锯战,刘邦每次都能重整旗鼓,但项羽却举步维艰,因为他后方不稳,彭越等人又不断骚扰他。仅从这一点来看,项不可能与刘邦长期抗衡,而且失败是迟早的事。
项羽兵败自尽于乌江,羞见江东父老,而刘邦成为西汉开国皇帝。
刘邦的成功,在于他能够抓住秦王朝即将灭亡、秦王朝即将灭亡的历史机遇,顺应民心,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努力奋斗。
其次,他能善于用人,唯才是举,笼络身边一些有能力的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形成合力,不断挖对手的墙角,吸收其才,削弱其力。
第三,我们可以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赢得广泛的人心。
第四,刘邦有领袖气质,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有实现目标的战略谋略,有大智大勇,善于斗智不勇,有屡战屡败的战斗精神,能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听取意见。
其实刘邦的成功对我们普通人也是有启发的。简单来说,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要有明确的目标、方法和实现的策略,在执行中不断纠正错误的做法,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遇到困难时尽力克服困难,能够经得起大的挫折,不被挫折打败,有越挫越勇的顽强斗志,等等,最终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