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发展史

芭蕾舞艺术的蓬勃发展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舞团”的演出一直被视为芭蕾舞的开端——雏形,那么芭蕾舞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则是在差不多三个世纪之后。然而,虽然起步晚,却是一个飞跃。。

20世纪初,外国芭蕾舞团来华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俄罗斯华侨纷纷来华创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影响较大——并对中国的芭蕾舞启蒙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毫无疑问,芭蕾舞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政府积极吸收和支持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的基本政策密切相关。

起初,俄罗斯学派对中国的芭蕾舞有影响。从19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O A·叶连娜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师资培训班”,到19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逃离蠡湖》,中国芭蕾舞剧在起步阶段实现了快速的“三级跳”。在此期间,熟悉芭蕾艺术的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大部分都接受过一些芭蕾舞训练)在半年时间里奇迹般地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65438级+0-6级的教学大纲,并全部通过了严格的考试。他们成为同年成立的北京舞蹈学校和芭蕾舞学院的教学骨干。从那以后,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芭蕾舞教育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实现“三级跳”的重要措施是边训练边练表演。这一时期,苏联著名芭蕾舞艺术家经常在中国演出,他们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中国人民逐渐熟悉并喜爱这项艺术。

1957年,在卓别林的指导下,中国上演了芭蕾舞剧《LA FILLE MAL GARDEE》,这是18年末让·多贝吉瓦尔的作品。它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合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表演,团队得到了提高。

1958 10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力量,成功上演了举世闻名的经典芭蕾舞剧《白淑湘》的全剧,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通过严格的排练,高速造就了一支人才济济的芭蕾舞团队。现在,《逃离蠡湖》已经落户中国,成为最吸引观众的芭蕾舞剧。

19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相同建制的舞蹈学校,也承担了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南北呼应,努力开拓芭蕾新局面。

逃出湖后,在59年和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勒科尔赛尔和吉赛尔相继被成功演出。看来,年轻的中国芭蕾舞团承担了这两个不同风格的著名芭蕾舞剧。

在此期间,中国送蒋祖慧(1934-)和王希贤(1933-)到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编导系深造,成绩优异。回国后,蒋祖慧发布了自己的毕业作品——西班牙女儿(改编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作家Lobe Deviga的著名诗剧《阳泉村》,于1961在天津歌舞剧院首演;王希贤在北京执导演出其毕业作品《巴赫赫一世沙雷之泉》(根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诗改编,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芭蕾舞团结束实验阶段,归属国家话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另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在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导演和演员已经基本能够独立掌控经典芭蕾的创作、排练和舞台表演。

从1964年开始,中国芭蕾舞的创作实践开始了。事实上,第一代芭蕾的导演大多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民族化的探索。

中国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演出虽然严格意义上不是“第一记录”(之前也有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效果的芭蕾舞民族化),但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中国大型芭蕾舞剧——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首播1964,导演:李成祥、王希贤、蒋祖慧;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剧舞剧院,女主角:白淑湘饰演琼花;吴授勋连长;演员:刘清堂饰演洪常青;李成祥饰演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恒饰演琼花的战友;万饰演老四。

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讲述中国二次革命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八天的压迫,逃出虎口,结识了红军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指导,琼花参加了《女兵》,经过磨练和考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军人。洪常青死后,她举着红旗勇敢前进。

这部舞剧,以其悲剧的情节、恢弘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海南岛的地域风情,自诞生以来赢得了众多赞誉。首次塑造了一个穿着尖头鞋的女兵中国的英雄形象,将芭蕾的精髓与中国的风格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增添了一朵奇葩。

白毛女由(1929-)、傅爱娣(1936-)、程(1932-)、林(1939-)、以及

《白毛女》1965首演,颜作曲;首演者:上海芭蕾舞团;女主角:蔡国英(a)和茅惠芳(b)饰演Xi;顾霞美(a)和石钟琴(b)饰演白毛女;男主角:凌桂明饰演大春;主要男配角:董希林饰演黄世仁。

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了一个贫穷农民的女儿Xi的故事,她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还债。她感到很丢脸,于是逃进了山里。经过多年的露营,我的头发变白了,不知情的人称之为“白发仙女”——(鬼)。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并与她年轻的爱人大春重聚,后者已经是八路军的一名士兵。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的千千万万人。

这部芭蕾舞剧没有走原著的取经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舞剧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作。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和民间舞的素材,通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将剧情呈现为一部芭蕾舞剧。对于剧中的主要人物,如:Xi儿的天真甜美和成为“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单纯和诚实,他参军后的勇敢和努力,还有黄世仁的阴险和毒辣...都是呼之欲出。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在中国芭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们是“洋为中用”的更深层次实践,以独特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的智慧弥补了经验的不足,使得中国芭蕾的探索从更高的起点开始,起步很快。

与其他舞蹈和芭蕾作品的命运不同,这两部作品在文革时期被定为“样板戏”——当时很少被允许上演的两部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经受了时间和社会的考验,仍然具有艺术生命力。这两部作品都是公认的“20世纪经典”。

文艺复兴在芭蕾领域的演出,就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剧目的演出,让长期以来只看过1“红”和1“白”的观众,在经历了长时间丰富多彩的芭蕾艺术后,掀起一场“逃湖”狂潮。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舞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去吸收和借鉴世界,不要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自80年代初以来,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舞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芭蕾舞大师安东·道林(Anton Dowling)和著名芭蕾舞编导B·史蒂文森(B STEVENSON)都曾在中央芭蕾舞团排演过自己的作品:纯古典风格的《TE-PASDE kixode》、《男女前奏曲》和著名芭蕾舞大师巴兰钦的《小夜曲》。

此外,近十年来,中国还上演了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方经典剧目,如:1980,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大师莉塞特·桑瓦尔的亲自指导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著名的法国浪漫主义芭蕾舞剧《西尔维娅》;1984年,英国著名芭蕾舞艺术家贝琳达·赖特和尤里萨·吉尔考排练并表演了安东·道林版本的《吉赛尔》。在1985,唐吉诃德);是在世界级芭蕾舞艺术家R·纽瑞耶夫和芭蕾舞大师尤金·波利亚科夫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1989,罗曼·沃克导演)和《睡美人》(1994,麦克·米兰版,莫里科·帕克导演),都很成功。尤其是努里耶夫,以其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和对戏剧人物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央芭蕾舞团的实际,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极大地促进了演员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在上述国际交流活动中,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同时,北京舞蹈学院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传统,先后上演了《加布里埃拉》(1979)、《舞蹈家》(1981)。上海芭蕾舞团上演《那不勒斯》(又名《渔夫与新娘》)第三幕;天津歌舞剧院重演西班牙女儿(1982);此外,成立于1981的辽宁芭蕾舞团出品的《海霞》(1983)...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各国芭蕾权威的指导下,演出了纯正的古典芭蕾名作,使新一代芭蕾人才迅速成长。

1982年,汪齐凤(女,上海)和张伟强(北京)在杰克森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得中国舞蹈家一等奖(表演三等奖)。此后,中国选手频繁参加各种国际芭蕾舞比赛,显示出强大的实力。比较突出的有:

1984-第一届巴黎国际芭蕾舞大赛,(上海)和王(北京)荣获特别奖;

1985-13洛桑国际芭蕾舞蹈大赛,李颖(女,北京)获得第一名,徐刚(北京)获得第二名;

1985-在第五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唐敏(女)获得最佳表演技巧奖,张伟强和赵民华分别获得男子双人和独舞第三名(均来自北京)。

1992——谭元元(上海)获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大赛一等奖;

同年,谭元元获得1日本芭蕾国际大赛女子少年组金牌(中国辽宁女选手于晓楠获得同组少年组银奖);波兰的尼金斯基奖。

1994-王园园(女)和曹焕兴(均为北京人)在第六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得现代芭蕾双人组第二名。

1995-赫尔辛基芭蕾舞比赛,张钊(女)和韩晔双双获得少年组第二名。

1997——在第八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多次获奖的张钊获得女子双人组第一名。

新形势下,中国芭蕾的探索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改编自中国文学和戏剧名著的芭蕾舞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雷雨》(曹禺原著)、《家》(巴金原著)、《魂》、《阿q正传》、《伤逝》(鲁迅原著)等等。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做了一些突破性的探索,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在这些作品中,改编自鲁迅著名小说《祝福》的同名舞剧和改编自曹雪芹名著《红楼梦》的林黛玉颇具影响力。

《新年祝福》1980首映,蒋祖慧导演;作曲:刘庭羽;第一位表演者:中央芭蕾舞团。女主角:余饰演祥林嫂;吴授勋老刘。

原著小说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在封建枷锁下的悲惨命运:一个淳朴孝顺的年轻寡妇祥林嫂,在富家做丫环为生,被卖到山里——给何老六当老婆。她抗争至死,却被善良的何老六感动,娶了她,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好景不长——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由于封建意识,人们把再婚两次的祥林嫂视为不祥的象征,广阔的天空容不得这个不幸的女人。在一个雪夜,她带着对生活的怨恨和指责死去。

在其第二幕——《抗婚》中,导演精心运用了“新娘蒙头”的中国婚礼习俗,精心设计了“三次揭头”的情节:当何老六的亲友——淳朴的山民——跳起欢快的民族舞,一层一层地为新娘吹掉头颅时,万万没想到,眼前的新娘被绑起来,塞着棉球。她流着泪跑向桌案——但她乞求饶命!何老六同情地还她自由。祥林嫂被他的善良感动了,决定留下来。《祝福》第二幕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对唱、感人的情节处理成为舞剧的独立篇章。

《林黛玉》1982首映,李成祥、王诗琪执导;作曲:石芙;首演者:中央芭蕾舞团,女主角:王萍萍饰演林黛玉;冯英饰演薛宝钗;演员:游国庆饰演贾宝玉。

这部19年底清朝作家的代表作,描写了封建望族的兴衰,敲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丧钟。书中数百个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每个人都有一个声音和一个微笑。

芭蕾舞剧《林黛玉》摒弃了原著的精雕细琢和复杂情节,抓住了最感人的爱情故事——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和最后的悲剧结局,其中四幕的“黛玉之死”颇具匠心。它描写了奄奄一息的黛玉仍深爱着宝玉,手持定情信物——思帕,她产生了幻觉...她忽然觉得宝玉近在咫尺,两人互诉衷肠。突然觉得周围一片漆黑,可怕,宝玉消失得无影无踪;突然,我看到宝玉和宝钗结婚——她在这期间摇摆不定...远处传来宝玉和宝钗婚礼的鼓乐,黛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她愤怒地烧了“丝帕”,悲痛欲绝地离开了人世。导演大胆运用意识流手法,用民族化的芭蕾词汇充分揭示黛玉的心路历程,极具感染力。“林黛玉”的四幕——《黛玉之死》也成为独立的舞剧篇章。

此外,辽宁芭蕾舞团张虎利、阿里合作的大型芭蕾舞剧《梁祝》(1983),小的《寻光三部曲》(1985)、《兰花花》(1988)、《红楼幻想曲》。也是芭蕾舞民族化的积极探索。

除了北京、上海的芭蕾舞岗位外,芭蕾舞团于1992在天津正式成立,演出了《一千零一夜》、《逃离李湖》等剧目。1995广州芭蕾舞团首次亮相,演出安娜·卡列琳娜...

半个多世纪以来,芭蕾艺术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正雄心勃勃地步入“芭蕾大国”的行列。

现代舞在中国不受欢迎(一)

现代舞在中国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如前所述,、戴、、等新舞蹈艺术的先行者,在自己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是通过尊师重道来学习正宗的西方现代舞。在艺术实践中,他们保持了与现代舞相联系的自由和创新的理念,同时也更加强烈地追求舞蹈的民族性和时代精神。其中,吴晓邦“与时代脉搏共舞”的至理名言,以及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火的渴望》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程中,从广义上看,似乎所有没有特定民族风格或古典公式的舞饭都可以归为“中国现代舞”。但上述那些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语言,反映人们所关注的社会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现实主义品格的作品,并不属于“现代舞”的范畴,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上,与属于西方现代派艺术体系的“现代舞”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吴晓邦创办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系统地推行他所创立的教学体系——源于现代舞,并进行各种创作实践,以求找到一条“中国现代舞”之路。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大雁》等,它们以古歌为灵感,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还有根据现实生活改编的《牛仔文化》、《足球舞蹈》、《花》等。他的艺术信仰不变,但上述作品的影响力不及他在抗战时期的舞蹈。后来随着“天马工作室”的中断,中国现代舞的探索逐渐式微。

中国现代舞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再次兴起,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展。早期有一批作品被群众称为现代舞,如《希望》、《沉默的歌》、《再见了,妈妈》、《刑场上的婚礼》、《剪弦》等。从立意到语言模式的突破,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影响巨大。但除了《希望》,大部分作品仍然没有脱离具体事件中的具体人物。显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舞。此后,上海胡嘉璐发行了自己的系列作品,如《理想的呼唤》、《绳波》、《血沉》、《棋随想》、《彼岸》、《独白》...似乎编导从作品的创意到表现形式都在向他心目中的“现代舞”靠近。

现代舞在中国不流行(2)

中国真正放开他的手脚,直接引进西方“正宗”的现代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以北京这个改革开放的前哨城市——广州和中国的文化中心首都——为“基地”。

1987广东省开设首届现代舞实验班;1991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开设现代舞教研室。陆续邀请西方著名现代舞专家进行形体、编舞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先后:莎拉斯塔克豪斯、尚露比、道格拉斯尼尔森、克劳迪娅吉特勒曼、卢卡斯霍文、罗斯帕克斯(美);贝基特·奥桑(瑞典)、珍妮特·兰德尔(英国);美籍华人专家王、、江青以及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此外,40年代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现代舞演员郭明达,特别是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曹成元,也对现代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多数当代年轻的现代舞舞者是带着对西方现代舞的新奇感和虔诚感进入这个领域的。由于中国的专业舞蹈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全面的网络体系,技能训练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那些经过严格选拔进入实验现代舞培训班的“新兵”,有着扎实的芭蕾或中国舞基础,一流的身体素质,绝不是一张“白纸”上的“现代舞”的“画”。高强度的现代舞培训班成效显著——让老师惊喜,但对“学生”来说更厉害。

很快,年轻的中国现代舞演员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舞蹈界崭露头角:广东现代舞班的秦立明和乔洋以《声音》(曹成元导演)和《太极印象》(自编自演)首次在1990巴黎第四届国际现代舞大赛中获得双人舞金奖;此后,1994,1996,第六届和第七届巴黎国际现代舞的金牌被中国人——梁兴和桑基加夺得。除了曹承元的作品,他们还表演了自己的作品《光》和《摇》。

现代舞比民族舞、芭蕾更强调自我意识,在肢体语言上更自由、更通用,不需要特殊的风格和规范。另外,现代舞的训练提倡舞者的即兴发挥。因此,与民族舞蹈家和芭蕾舞演员相比,中国大多数现代舞演员更早地投入到编舞实践中——将编舞和表演结合起来,表现出更高的天赋,涌现出一批广受认可的现代舞节目。比如:

刚才说了,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舞单有太极印象(二重奏)、轻摇(独舞);此外还有《潮汐》(群舞)(导演:王美)《秋水》(群舞)(导演:张守和);篮子和竹子(集体创作);《不眠之夜》(沈巍编剧、演出)等。,其中部分作品在1991年美国舞蹈节上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国现代舞权威的好评。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艺术家在现代舞领域如此迅速地与国际接轨,他们的作品散发着东方民族的特殊魅力。

1992广东省实验现代舞团正式成立;目前北京也在组建现代舞团。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人们的欣赏习惯变得更加多样化,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现代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毫无疑问,要在中国创作出真正的现代舞,需要多方面的探索,也要高举时代精神,体现民族之魂。

在开放的中国,现代舞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