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的历史

塘沽的地名来源于靠近大海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唐尔古”、“塘沽”等民间名称。相传天津周边有七十二圩。卖,小海鸭,是天津地名中的常用词。

塘沽的意思是:海边港湾附近有很多池塘,至今塘沽周边还有大量的养殖池塘。

塘沽位于京津城市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处,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心。

全区总面积8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4.38+50万。

塘沽有800多年的历史。

宋八年(公元1048),黄河三次北移,在天津附近入海。

黄河“一石水六斗泥”有着惊人的造地能力,“浑水穿之,为平地”。

到南宋建言二年(公元1128),塘沽地逐渐形成。

贝壳堤反映了海岸线的几次东移,是塘沽地区成陆的证据。

塘沽成为陆地后,人们逐渐来到这里盐煮鱼,逐渐形成了村落。

元朝开辟海路运粮,元* * *派兵阻止运粮,人口日益众多。

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这里的移民形成* * *,大沽、北塘成为较大的村镇。

清末,大沽设协台衙门,塘沽设同治衙门。

解放前,塘沽从未独立建设,海河两岸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

解放前夕,海河南岸属天津县,海河北岸属宁河县。

解放后,双方合并,在天津设立塘沽区(塘沽、大沽),1952年2月更名为塘沽区。

塘沽是海河的咽喉,战略地位重要,素有“京畿之门”的美誉。

宋代以海河(当时称白河)为界,河的南部属宋,河的北部属晋辽。南北对峙,战争继续。

元朝时,塘沽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水路。

在明朝,这里是驻军防倭寇的重要场所。

在清朝,塘沽是中国北方人民与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主战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塘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塘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北方近代大工业的摇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塘沽的航运业发展起来。

1880年,清朝在塘沽开设北洋水师大沽码头,开启了中国北方近代造船业。

1888京山铁路在塘沽修建并延伸至天津,为塘沽地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14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塘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生产精盐的现代化化工企业——久达精盐厂。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范旭东等人多方筹集资金,选择塘沽兴建亚洲第一座碱厂——李咏碱厂(现天津碱厂)。在塘沽,集中了以中国化工大师侯博士为代表的一批精英,20世纪20年代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