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做哥哥很难——西藏通史72

转瞬即逝的两兄弟--牟尼和牟如。

公元797年(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四月,吐蕃王朝的首领赤松德赞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十三岁继位,在位四十二年,五十六岁。在他的任期内,吐蕃的领土扩张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值,佛教被定为国教,其行政理念影响了西藏接下来千年的发展。

关于赤松德赞之死,史书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记述:《西藏王的故事》记载,赤松德赞晚年对佛教深信不疑,厌倦了王朝的统治,于是转投蔡邦世的次子牟尼赞普,退居索卡修行。然而,Mkas-pavi-dgav-ston记录了赤松德赞死亡的另外两种方式。一个是赤松德赞在新年庆祝仪式上突然从马背上摔下来,结果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骑马的时候,被远处射来的毒箭射中,中毒而死。

基于以上三种说法,基本可以确定赤松德赞突然从西藏政坛消失了。那么晚年的吐蕃政局怎么样了呢?综合现有的资料,我们大概可以知道,风光无限的赤松德赞内心非常压抑,这可能是他信佛的原因之一,他可能希望从佛教中寻求内心的解放。

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赤松德赞应该很高兴。吐蕃国力如日中天,赞美大局也是一时的选择。内政外交都处理得很顺利。边境上,就连大唐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在藏军的铁拳下瑟瑟发抖。作为国王,如果你还抑郁,你会让最后的君主活着吗?

但是赤松德赞心里的抑郁几乎是肯定的。这种担心又来自于一个硬汉,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家里一起养两只老虎。而且,这种事情别人不帮忙,就连号称平衡大师的赤松德赞,也被弄得心烦意乱。

在他执政的后期,那邦家族与以赤松德赞母亲为代表的蔡邦士公主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宫斗大戏。那邦和蔡邦世是西藏政坛的顶级家族,拥有大量的封地、庄园甚至忠于自己的独立武装。这两个家族已经扎根百年,甚至早在松赞干布的父亲统一拉萨谷地的战役中,这两个家族就是主要的援军。外戚作为王权的主要支持力量,一直是君王的主要拥趸之一。但现在外戚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这让赤松德赞像一只被夹在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最后当矛盾爆发时,甚至你也可能是受害者。

在这场龚都悲剧中,赤松德赞的儿子们被卷入其中。赤松德赞和皇后蔡邦世育有四子,长子牟池宋博早逝,另外三子是牟尼、牟茹和牟迪。公元797年的一天,赤松德赞和大祥尚杰赞讨论征服事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位大相尚结赞也是那个氏族的一员。蔡邦世皇后担心赤松德赞与尚洁赞密谋,把王位交给那个南史,就命三子牟茹闯进议事室,尚洁赞恰好派儿子吴仁看门。面对牟茹的硬闯,两人相持不下,激烈的争吵最终演变成了打架。尚杰赞和赤松德赞听到这个消息后冲出了密室。尚杰赞见两人打架,赶紧喊停。结果,吴仁听到父亲的声音,停下手中的长剑,却被牟如的剑刺死。

儿子被当面打死,还泪流满面,那法氏家族怎么舍得放过?而且还称赞他掌握了大禹二十年的权利,一个人的亲密弟子和追随者遍布朝野,对赤松德赞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实按照吐蕃习俗,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也叫“命”。吐蕃王朝不像中原王朝,还弄了个多情的“王子犯法与庶人同罪”来蒙骗百姓。人们直接把每个人的价值和生命写在法律条文里。如果你杀了人,你可以赔钱来弥补。如果你不要钱,那你也可以杀回来。生与死都是自己的命运,谁也控制不了。

如果这次被太子杀死的儿子不是被夸赞的儿子,而是另一个大臣的儿子,那么即使他按照大金字(吐蕃王朝代表职位的令牌)表白自己,也只是用黄金来补偿自己的体重。

更何况还是一个犯法的王子。如果是其他大臣,估计他的家人会主动说,和太子打架是抗命罪。好杀!右杀!王子不需要赔偿!!但在这一点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王子杀了他的儿子,他没有一个态度!尚洁赞本人没有态度,但包家的态度很凶,鼓动朝中大臣纷纷指责。

赤松德赞别无选择,只好亲自召集指挥会议,会上他介绍了所谓的“三大幸福法”。牟尼赞普受委托掌管国事,讨好蔡邦世。赔偿一天骑马得来的褒扬之地,让包家高兴,把太子牟儒流放到遥远的北方之地——羌塘,以示太子与庶人犯法同罪,让臣民高兴。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定律能让所有人都开心,只是有人不满意,有人退缩。羌塘,太子流放地,藏语意为“北方高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即使在今天,这里也是一片荒芜,无人居住。可想而知这片广大的牧场在吐蕃时期会有多荒凉,而羌塘的这片牧场是南氏家族的封地,这也预示着穆如王子在羌塘不会过得太好。

事故发生在公元797年,要么从肉体和精神上彻底击倒赤松德赞,要么在宫斗中彻底撕破脸,囊家和蔡邦士再次肆无忌惮。几个月后,赤松德赞像一颗坠落的流星,消失在历史的云雾中。

赤松德赞由次子牟尼·赞帕继任,又名牟乃赞帕,在中国史料中被称为“用脚炸”。牟尼扎普坐在扎普的位置上,就像从温室里出来,坐在火山口上一样。连他父亲这样的老司机都无法平衡鲍和蔡邦世的权力斗争,更何况是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年轻人。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穆尼祖普在自己的卧室里中毒身亡,他的政治生涯就此草草结束。

毒死牟尼赞普的凶手,大部分史料把矛头指向了他的母亲蔡邦世,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作为旁证,蔡邦世毒死了他。根据mkas-pavi-dgav-ston的记载,赤松德赞有一个名叫博·费勇·嘉茂尊的妃子,她美丽端庄。传说莲花生大师认定她是赤松德赞母亲的转世,赢得了赤松德赞的宠爱。但在后宫,漂亮是筹码,也是毒药。皇后蔡邦仕恨波费勇,老赤松德赞很清楚蔡邦仕的嫉妒。他担心博·费勇死后会不可避免地自然死亡。所以她临死前把博雍公主给了牟尼赞普。希望通过牟尼扎普的爱,让博勇的小妾得到很好的保护。这种安排显示了赤松德赞的苦心,也可以看出吐蕃和北羌似乎有着共同的传统。国王(扎普或可汗)死后,国王的妃子可以继续服侍他的继任者。牟尼赞普真的很宠爱博费勇。皇后蔡邦士曾派刺客行刺伯费勇,但在牟尼赞普的庇护下未能得逞。于是蔡邦士的醋海之波变成了滔天之潮,毒死了自己的儿子。

我非常怀疑mkas-pavi-dgav-ston中的说法。蔡邦世皇后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怨妇。她家几百年的奋斗经历,足以写一本历史书。在这么大的家族里长大,又在宫里经过了几十年的生死训练,真的是羞辱到了王妃的智商,蔡邦一个杀妾失败,还毒死了自己的儿子。更何况被毒死的儿子是赞普,是她自己权利的来源。清理完泼在蔡邦士身上的污水,很有可能是牟尼赞普因为他的一个政策而被杀。

穆尼祖普继承王位后,忠实地继承了父亲的崇佛政策。他通过国家法令建立了“四大供奉”制度。所谓“四大祭”,就是每年在桑耶寺等佛寺定期举行的四种祭祀和法会。具体来说,有四种宗教活动,即大昭寺、长株潭寺和散叶寺。今天,藏历5月15日在拉萨举行的藏族习俗卡琳节就来自这个地方。

“四大祭”制度要求全国人民不分身份地位,都要向寺庙供奉祭品。此时吐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贵族领主通过战争掠夺了大量财富,并把这些财富变成了国内的大农场和牧场。但大量平民在各种天灾、赋税、外族征服中挣扎在死亡边缘,于是大量平民家庭不得不将土地卖给贵族,自己成为农奴。

面对赞帕的法令,所有的藏民开始献身于寺庙,寺庙也向所有来的人敞开大门。在神庙里,穆尼祖普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供奉的珍宝,包括珍贵的黄金和破布。中国巨大的贫富分化震惊了年轻的牟尼赞普,他开始思考如何平衡中国的财富。

如何缩小中国的贫富差距,遏制权贵对资源的无限贪婪,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终极问题。年轻的穆尼祖普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史书上描述为“三富贵”。仅仅一年时间,穆尼祖普就三次下令,贵族阶级要把自己一半的财产交给神庙。Munizamp的想法很棒。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富人的财富,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理想。但他没有想到这对精英阶层意味着什么。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一个农场主人拥有2000头牦牛,第一次平均富裕后,变成1,000。这个时候,他或许还能勉强接受。毕竟,像他这样的富裕家庭已经失去了一半的财产。第二次平均后财产变成了500头牦牛,第三次平均后变成了250头牦牛,估计比杀了他还难以接受。

我们不知道牟尼赞普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悲剧的方式来宣扬他的平等和富裕的理想。不知道是不是有大臣鼓励他,还是因为他年轻把问题想得太简单,还是有大臣劝过他,但他不听。但我们知道,这种方法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悲惨的失败。

结果,牟尼赞普很快就成了一个真正的独行侠。最终,公元798年,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年仅24岁的牟尼赞普死于毒药。此时距赞普登基仅12个月。

Munizump被杀后,吐蕃又发生了一桩悬案,谁也说不清楚。据说太后蔡邦世想让远在羌塘的慕儒在牟尼赞帕死后回到拉萨,继续做新的赞帕。这对与牟如有深仇大恨的那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惊喜。针对牟儒的阴谋迅速展开,他必须死。据说在从羌塘回拉萨的路上,牟茹的坐骑被人动了手脚,他的战马突然受惊,拖着牟茹狂奔,结果牟茹从马上摔了下来,死了。要知道羌塘是那囊氏家族的封地。在这条千里之外的路上,想做点什么干掉牟茹,估计不会费太大力气。

但奇怪的是,在敦煌出土的吐蕃赞帕年表中,穆如被排在牟尼赞帕之后,被称为穆拉格btsan po,这可能预示着穆如安全返回拉萨,接任赞帕,却在同年被谋杀而死。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关于木鲁格btsan po的最终结论,那你显然是鄙视吐蕃文学的奇诡。赞赞普(木鲁格布桑波的继承人,他的弟弟牟迪)在池德松送给他的和尚香娘?在丁额增的两份宣誓文件中,第一份提到“穆鲁克·布桑坡,兄弟”参加了宣誓。第二份宣誓文件里没有Mu rug btsan po的账户。这件事变得如此诡异,以至于我真的无法判断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木鲁格布桑波在吐蕃王朝是什么地位。

几乎所有的藏族史书都记载,公元789年,牟迪继位赞巴,被尊为赤德松赞。但就在这一年,光怪陆离的牟汝赞普以赞普的尊称参加了赤松德赞的宣誓仪式,并随即在这一年消失了。也许公元789年吐蕃出现了两个赞普并列的奇观?

不管这一年吐蕃的政局有多诡异,结论我们都很清楚,那就是短短两年,在连续三任赞巴之后,迟德松赞巴成为吐蕃的赞巴,最终稳住了吐蕃岌岌可危的局面,没有让吐蕃王朝分崩离析。

上一节养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