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对决:观看千年大浪对决,感叹海权成败。
人们在反思甲午战争时,往往把战败归结为清廷财政困难或腐败无能。比如清政府拨海防经费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几十年没有更新武器。但也有学者从军事思想的角度指出,晚清海防并不是缺钱,而是长期以来“堵防”重于“海防”的传统,导致海防投入严重不足。从这个角度看,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海权觉醒道路上的重要事件。
就在甲午战争爆发10年后,1904年初,停泊在旅顺港的俄国海军舰队也遭到了日本海军的重创。随后,为了显示国力,俄罗斯决定组建第二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远征日本。1905年5月27日,在韩日之间的马海峡南部,俄国的东亚舰队与守候在此的日本舰队相遇,一场对马海战打响了。然而,这是一次注定失败的探险。
青年作家熊在《大浪淘沙》中指出,仓促组建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看似强大,实则都是表面工程。直到远征,沙皇舰队还没有做好准备,尤其是官兵的训练水平和士气,远远不足以让舰队发挥应有的战斗力。更深层次的因素是远东陆海军总司令阿列克谢夫王子的舰队建设思想落后于那个时代。王子只关心舰队的部署,对人员训练不感兴趣。他对下属的要求只是无条件服从。
新组建的俄罗斯舰队的严重问题不仅如此,还包括缺乏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工程师来维护复杂的军舰设备。同时,建造周期短以及俄罗斯海军当局的腐败和拖延也使得舰队的重建困难重重。正是由于上述制约因素,就连优秀能干的舰队司令Rozhestvenski也认为这次远征毫无意义。
相比之下,日本舰队的优势更加明显:舰员经过多年训练,身经百战,指挥水平对胜利充满信心;弹药储备远高于俄军;炮弹杀伤力更大,使用霞色火药的日军炮弹威力约为俄军炮弹的12倍。
许多俄罗斯人对这场海战的胜利不抱希望。舰队总司令罗热斯特文斯基甚至要求辞去总司令职务,但遭到拒绝。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带领舰队参战。结果毫无悬念。经过两天的激战,沙皇的舰队全军覆没,罗热斯特文斯基身负重伤。战后他被审判并被解职。日本以三艘鱼雷艇和116人死亡的代价再次获胜。
在《大浪淘沙》中,作者还原了对马海战的来龙去脉,梳理了战前日俄双方的优劣,简单而精彩地描述了海战的过程,分析了战争的成败,阐述了对马海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有趣的是,海战的结果对日俄双方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俄国来说,对马海战和整个日俄战争加速了俄国统治合法性的丧失,最终在对马海战中幸存的巡洋舰“阿芙罗狄蒂”号打响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第一枪。对日本来说,马之战的胜利未必是一件好事。此后,日本在面对欧洲列强时,越来越嚣张,决心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势力,最终以1941偷袭珍珠港和1945原子弹爆炸告终。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人在对马来西亚海战中的胜利,是他们未来战败的开始。
在书中,作者选取了包括对马来西亚海战在内的2000多年来具有特殊意义的16次海战,勾勒出海洋文明巨浪对抗的历史进程。这些海战中最早的是古典时期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的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希腊人用诡计将波斯舰队诱入大陆与岛屿之间的狭窄水道,从而弥补了舰队数量上的劣势,最终赢得了最后一战海战的胜利,从而使希腊舰队崛起为爱琴海的霸主。最近的是1942年著名的中途岛海战。在这场被笔者称为“漂浮地狱”的海上战争中,美军利用出色的情报工作,获取了日军的攻击计划,抓住了日军舰队在攻击计划中过于分散的劣势,给了日军舰队以沉重的打击。太平洋海战的趋势开始转向有利于美国。
对于16海战,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文献资料,从人物、时局、制度、文化、地理、海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描述。特别是对历史上决定一个海权兴衰的关键海战的深入分析,对我们今天思考海权概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