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的辉煌历史

石家庄市所辖区域是人类文明发展较早、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市区白佛口文化遗址是目前全市发现的平原地区最早的人类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新乐古遗址伏羲台,证明了6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伏曾在此居住。战国中山国文化是石家庄历史文化脉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继藁城、台湾等西方商人文化之后,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

汉代时,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区一直是制造兵器、盔甲和生产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故名“叶赫”。汉唐时期见证了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复兴和繁荣,衡州和肇州的宗教文化也在中国宗教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赵州百林寺,相传始建于东汉,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庙。石家庄隋唐文化中最辉煌的历史成就是赵州安济桥,它被公认为世界大型开肩石拱桥的鼻祖,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已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隋唐时期,石家庄的文化名人有郑伟和李继孚。北宋时期,富弼、韩琦、欧阳修、沈括、苏轼等名臣先后在河北任职,都在正定(今正定)留下了足迹,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

金元时期石家庄建筑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陉苍岩山福庆寺的桥梁建筑和寺庙。桥与殿融为一体,在千尺深溪之间的空中飞翔,像一道飞舞的彩虹。设计形式巧妙,建筑雄伟陡峭,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美学造诣。在艺术创作领域,有上京毗卢寺的著名壁画。这些壁画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壁画的传统技法,在构图、线描、色彩、人物造型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时候自然科学的成果也很丰硕。著名数学家和学者叶莉奠定了中国初等代数的基础,标志着13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

20世纪初,平汉铁路(现在的京广铁路)和郑泰铁路(现在的石太铁路)相继修建,并在这里交汇。石家庄是随着铁路的修建逐渐发展起来的。1925,城原名石家庄(后改名石门)。

1947 165438+10月12石家庄解放,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城市之一。当时全市人口654.38+0.9万,大小工厂27家,工业总产值约2000万元。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西柏坡是中国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毛主席和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中国生产者党七届二中全会。1968河北省省会从保定迁到石家庄。

改革开放为石家庄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机遇。石家庄以其环京津环渤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石家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形成了三横六纵两环十二放射线的城市路网格局。一是一批造型独特的现代化建筑和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石家庄市区,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民心河”像一条玉带环绕着城市,沿河的20多个公园像鲜花一样装点着城市。

城市的起源

一、现代城市化的起点——历史偶然机缘的选择

据相关史料分析,石家庄村始建于明初,原为镇定卫的军营和官寨。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石家庄才成为隶属于镇定府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当时的镇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据清代光绪《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在县城东南三十五里,有六街六庙四景泉”。20世纪初,石家庄村面积不到0.1平方公里,只有200户人家,600多人。

1902年,法比投资的鲁汉(韩晶)铁路在石家庄建成,并在石家庄设站。因为石家庄不出名,就以不远的镇头镇命名镇头站。1903郑泰(今石台)铁路开工建设。为了降低成本,避免跨越滹沱河,郑泰铁路的起点从正定改为镇头站。历史事件就像万花筒,让世界应接不暇。由于偶然因素,石家庄成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带来了世纪初一个地区的重大变化。一个农村小村庄被隆隆的车轮抬起,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后取代保定,成为控制燕京南大门,扼住河北、山西咽喉,连接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

郑泰路的南移是石家庄由乡村走向城市化的诱因,真正的根本因素是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随着铁路线的开通,一批现代工业相继建立起来,包括:在石家庄村东头建立的郑泰通用机器厂(现石家庄车辆厂前身);大兴棉纺厂为石家庄大兴纺织有限公司;井陉矿和正丰矿等。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带动了中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920铁路东侧修建石仓路。与此同时,平和轧棉公司和万华肥皂公司也在铁路以东崛起。随后,大量农村人口集中在石家庄。到1930年,仅产业工人就达到16000人,极大地推动了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20世纪初,石家庄还是获鹿县下辖的一个小村庄。当时,获鹿是童眼、肇连、三晋的货物集散地,素有“逐日争金的旱码头”之称。然而,随着郑泰铁路的开通,日益争金的干船坞东移,石家庄逐渐取代了获鹿的地位。日益繁荣的商业和服务业成为石家庄迈向现代化城市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石门自治——从农村到城镇的飞跃

这一决定的实施,导致了石家庄交通地位的改变,也成为新城崛起的主导因素。光绪三十三年(1907 10)九月,郑泰铁路建成通车,使石家村东一举成为韩晶铁路和郑泰铁路的交汇点。当时的公路交通非常落后,铁路交通在物资的分配和商品的流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石家庄铁路运输地位的快速提升,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崛起,加速了石家庄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到1925,铁路西邻的石家庄村街区面积已达1.8平方公里,开始形成小城镇雏形,成为获鹿县城。正定县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新城镇。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城市建制酝酿和确立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当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统治令批准直隶省11镇自1年7月起实行市自治制度,其中“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区”。但由于石家庄村及周边地区工商业人口不足1万人,获鹿县决定将铁路以东的修门、板栗村合并,使这个新城的人口达到33077人。经过多次协商,石家庄和修门被选为“石门城”。同年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批准石家庄与直隶省秀门合并,改称石门市,令号为。12713.从当时民国政府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市”的概念在使用上非常混乱,与小乡镇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本不是建制市的标准概念,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所以,这个时候的石门城,和葫芦城、正定城、辛集城一样,只是一个小镇管理模式。从65438年到0928年,中国开始以“市”作为行政制度。南京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普通城市组织法大纲》和《特别城市组织法大纲》,规定了普通城市和特别城市的设立条件。这种审批程序在中国尚属首次。此前,直隶省11所谓“市”实行“市自治制度”,明显不符合设市条件,因此全部取消。虽然没有建立石门城,但这并没有阻止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集中在石门,或充实了产业工人,或从事商业、服务业,或经营小作坊和手工业。到1930,石门的产业工人总数已经达到16000以上。1933年7月,石门共有工商业户约230户(包括银行、钱庄、工商企业)。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电信和邮政也在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工商业,石门的社会管理机关也在不断增加,包括石门区法院、石门区检察院、石门特别公安局等。税收方面,有石家庄市统一税收管理办公室、石门区税收征收局、石门屠宰稽查税务局、西南矿产税务局、河北九区烟酒税收征收分局、获鹿县汕头饼花种子牙税收征收所等。与此同时,石门的军队、宪兵、各种行政机关、官员、随员等来自军事、政治、商业、税务等各行各业的人员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到6月1937,石门总人口达到72100以上。从当时的城市规模和交通状况来看,石家庄已经取代潞城成为山西和河北两省之间的物资集散地,正在取代正定城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交通、邮政和通讯中心。

1937 10 6月10日,侵华日军占领石门。他们非常重视石门的交通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石门培育成他们长期占领华北的军事基地。一方面大幅增兵,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军事地位。另一方面,这里扶植了伪政权,伪“石门市公署筹备处”于6月5438+0938+10月15成立。1939年,伪冀省公署上书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称:“石门在郑达路起点韩晶路中心,物产集中,工商业聚集。虽人口不足30万,且有特殊政治经济情况,拟申请设市许可。”同年10月7日,65438,王克民发布了行政委员会的指令(密字第1027),批准设立石门市。

1941年,石家庄至德州铁路建成通车,连接了韩晶铁路和津浦铁路,进一步提高了石家庄的交通和经济地位。其实日伪时期的石门市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已经远高于正定城,成为这一带新的中心城市。但由于中国* * *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武装坚持在正定、获鹿等周边县活动,不断打击石门日伪政权。因此,石门城只是侵略者控制下的军事重镇,在行政管理、区域管理、经济辐射、文化影响等方面都不具备中心城市的属性。1947 l 65438+10月12、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在石门建立了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同年2月26日65438,石门市人民政府发布通告,将石门更名为石家庄。同时,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的成立,标志着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石家庄特区所在地,辖正定、获鹿等17县。从此真正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同时在经济辐射、文化影响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完全取代正定城,成为近代石家庄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