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主要街道和著名商店
伊莎贝拉抵达上海后,首先参观了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官邸。那是领事馆的一楼。它非常宽敞和豪华。伊莎贝拉对那些英国妇女的精致服装感到惊讶。他们似乎在上海生活得非常舒适,穿着富有,紧跟时尚潮流。
黄浦江上的英国码头附近只有大量的洋行、酒店、银行和私人别墅。那些别墅是典型的英国风格,它们有巨大的绿树成荫的花园。宽阔的马车路上,彩旗飘扬,充满“国际化”气息。各种族男女衣着光鲜,看上去彬彬有礼。再加上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有文化的人,都在小路上或者花园里开心地走着。
在上海租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由单马或双马牵引的马车。教练经常穿着棉制服,驾着马车,在路上大喊大叫。此外,上海街头还有数不清的黄包车。苦力们拉着装着各种行李和货物的大车,努力工作以求生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上海的一些重要街道上已经有了电灯。而且有两条与伦敦联系紧密的电报线,在这里可以买到几份欧洲的报纸,可见上海与欧洲的信息交流十分便利。
伊莎贝拉以为上海应该是被外国势力同化了,但她没想到,即使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的环境下,上海租界的中国元素依然如此明显。在黄浦江边的英国码头,你能看到的服务类大多来自中国。店员和买办都穿着绣有各种精美图案的丝绸中国服装,分别象征着好运和健康长寿。而且国内那些高档店还是很受欢迎的。老凯福离英国码头不远。不仅店主来自中国,店里还经常挤满了穿着考究、时尚的妇女和儿童。那些停在附近码头和公路上的豪华车厢也是中国富人拥有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富裕的中国人非常喜欢英式别墅。他们不仅抢着买,而且愿意出比外国人更高的价钱。
中国人民的老上海
对于当时的许多西方人来说,上海这座城市距离黄浦江两岸只有几公里。这个名字意味着一个超级外国半殖民地,充满了所有西式的奢华和文明,它是远东的贸易和欢乐之都,甚至被称为黄河上的伦敦!
然而,一个真实的上海,中国人民的上海仍然存在。这个繁忙的贸易城市仍在发展和繁荣。它的发展是中国方式的独立发展,不受任何其他国家作为租界的控制。根据18世纪后期一位外国旅行家写的游记,上海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贸易场所。然而,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大量的船只和货物聚集在上海,通过长江和大运河在上海和其他内陆省市之间运输。
对于居住在租界的外国人来说,中国人民上海地区是一个没有礼貌的地方。租界外是野蛮的世界,社会氛围诡异。所以大多数外国人对上海根本没有兴趣。有些人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离开这里的时候从来没有去过上海的非租界地区,哪怕离平时的居住地只有几步之遥。
外地人觉得去了非租界地区,可能会带回各种有害的疾病和不干净的细菌,怀疑那地方一定很臭,地上的脏泥会淹没他们干净的鞋面。他们还认为,可怕的上海中国区一定到处都是肮脏可怜的苦力,他们会在汹涌的人群中被这些人粗暴地推来推去,说不定还会被载着货物的大车撞到头或者伤到身体。总之,上海的非租界区整体上肯定是恶心的。伊莎贝拉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靠租赁生活的人似乎过于固执和无情。
伊莎贝拉既勇敢又特别。她终于找到了一个陪同,并决定在旧上海的中国区散步。她完成这次“小冒险”后,在日记中写道:“我没有带回麻疹或其他任何疾病,也没有在路上被那些苦力粗暴地撞过,更没有被手推车上的货物砸过。”在那里,她看到了马路上的烂泥,闻到了一些难闻的气味,但也不比国内其他大城市差多少。
在伊莎贝拉眼里,上海的非租界区超级繁华。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女性基本不会在大街上露脸,而且大多是男性。忙碌的人们小跑着,如火如荼的讨价还价,匆忙的拖着货物,或在搬运沉重的物品,或在喊叫,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房子大多是用柔软的灰色砖石建造的,街道一般宽约八英尺,路面铺着石板。然而,街上挤满了数不清的货架或台面。一些正在展示熟食或生食,一些蔬菜还在锅里煮着。这些各式各样的食物都充满了中国风味,尤其是大蒜。即使是小推车,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也不容易,要把握好空隙,选择空旷的地方。这时出现了一个满清官僚,坐在镀金的椅子上,被抬走了。跟在他的随从后面,一路负责帮他清除小街上的路障,旁边的人则依次分流,为官车先行让路。
当然,这里也有衙门。衙门里的地方官员管理着上海约56万中国人,加上外国殖民者,总人口为5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