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时期稻田轮作发展情况如何?

在稻田轮作中,稻麦轮作最迟在9世纪以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在宋代发展得更为迅速。据记载,宋太宗曾在江南、浙江、镜湖、岭南、福建等地推广小麦种植,促进了稻麦两熟制的发展。

南宋时期,由于大量北方人南迁,对小麦的需求急剧增加。政府以稻田种麦免租的政策鼓励小麦种植,因此稻麦轮作较为普遍。

明清时期发展较快,如稻后种豆,收获豆作麦,双季稻后种麦或豆或菜,双季稻后种红薯或萝卜,双季薯后种水稻。某些形式的三熟制已从广东、广西、福建逐步推广到长江流域。

明代《农政志》中记载,上海等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清代《齐敏四术》、《圣吉农》、《致富纪实》和许多地方志中都记载了稻田套种毛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