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的意义是什么?
主要影响
耕作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从历史发展轨迹看,每一种犁型和耕地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与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历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的增加、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进步、人口的迁移和生产环境的变化、科技文化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交融等密切相关。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古代犁的形制一次次发生变化,犁耕技术一次次取得重大突破,犁在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次次得到提高。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推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突破生产关系的羁绊,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进步,改善生产关系,使新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可见,社会经济制度对农业生产和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每出现一种新的生产工具,都离不开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或调整。然而,农业生产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并不简单地受到社会和经济制度的限制。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也为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或这种经济制度的调整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物质基础,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他们与进步相互作用。
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奴隶主和统治者极力推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以沟农业为基础的。而井田制的实施又强化了雷、沟、耦合耕作等农业形式。在耦耕和威胁农田的过程中,奴隶有机会研究和试验新的耕作方法,开发新的农具,发明青铜冶炼技术,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促使在农耕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青铜犁。
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藩篱,导致了封建地主制的建立,中国的集约农业也进入了形成期。沟壑农业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孕育了集约农业,但其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封建地主制下,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民经营。农民相对自由,他们的土地可以私有,他们的管理相对独立。所以他们的生产是有动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但在多子继承的条件下,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他们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中国古代的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也愿意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力,精耕细作,在有限的土地上争取尽可能多的产品。集约农业技术体系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有其独特的强大的自我调节和再生能力。唐宋至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度的自我调整,改善了小农的生产条件。人们有了改进自己农具的热情,发明了新的农具,使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集约农业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工具尤其是犁的发明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