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口粮问题,曹操采用了“耕田制”。他接受了谁的建议?
屯田制度是三国时期中国东汉末年的曹操,听从部下枣佐、韩浩的建议而实行的,对三国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经常采用戍边屯田的方式开发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建议“移民于实边”。汉武帝时期,赵充国在边防中提出了“耕田”的主张,防御与耕作并重。从敦煌西到盐湖,常设亭台楼阁,轮台沟犁数百人。这种方法的用意,既能解决交通不便下的自力更生问题,又能使部队在防守时不浪费人力,是一举两得的想法。但直到东汉末年,所有的垦荒思想和实施都仅限于避免异地运粮的长途运输和满足边塞驻军的需要,并未将其视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屯田制度最早是曹操提出的,除了韩浩,实践者还有曹魏时期的任俊、邓艾。曹操和他建立的曹魏政权整合军民村落,在各地设置田官负责耕种。屯田制度逐渐确立后,成为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也解决了屯田军民自身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