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东西。谁啊。
传说彭祖活了800岁。可以听说当时作为“一岁”是60天,但实际上大概活了130岁。
*******************************************
药王孙思邈死于141。
作者:赵荣军
(洛阳一中高级教师,洛阳老庄学会会员)
在中国道教史上,孙思邈是唯一一位以医术闻名的道士,被后人尊为“药王”。道观有“药王庙”,而民间则遍布“药王庙”。孙思邈起初是医学家,由于对医学的了解和高超的医术,被朝廷任命为官员。其次,有一个神秘的“真人”,德行高尚,医术高明,重视养生,助人为乐。他活了100多岁,被后人称为“神仙”。第三,他是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注重奉献,不索取,不求荣耀。
一个是穷人,渴望探索不朽的道路。
孙思邈,京兆花垣(今陕西省耀县)人,元宝居大同七年(公元541),生于西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靠务农和纺织来养家。
孙思邈从小受尽风寒,缺衣少食,瘦弱不堪,经常生病。为了求医,他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收入和土地。
孙思邈七岁入学,由于聪明,每天能读一千多字,受到老师的高度重视。十七八岁的时候,我积累了很多知识。我喜欢读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很喜欢佛教经典。有一次,洛州(洛阳)总经理杜路过华苑,偶然遇到这个爱学习的孩子。他非常惊讶地说:“这是一个神圣的男孩!”但我深感他学识高超,家境贫寒,将来不会被重用。
在宣帝统治的周后期(公元579年),有许多朝廷的麻烦和社会动荡。孙思邈隐居在秦岭太白山。当时的将军杨坚辅佐朝廷,命孙思邈为国医。孙思邈因病拒绝就职。他曾对一个人说:“50年后,当一个圣人出现时,我会出来帮助他,帮助活着的人。”
孙思邈在太白山继续学习道教经典,摸索出了服食的养生之道。同时看了很多医书,研究了古代医方。他认为道在身内,不在身外。一个人只要潜心静气,炼气养形,即使没有大师的指导,也能达到修炼的目的。因此,孙思邈拒绝世俗的接触,全身心地投入到道教的修炼中,从未停止总结前人修炼的宝贵经验。最终成为了一个遵守道规,无师自通的道士。
孙思邈不断总结仙道的经验。他认为,在修德,一个和尚必须积累善行,善行越多,神仙的级别就越高。他选择了“救死扶伤”的医疗,还制定了“救死扶伤”、“无欲无求”的标准,积善积德,努力成仙。医学离不开医学。为了了解中草药的特点,他深入太白山、钟南山、峨眉山的老林,寻找药农,多方搜集,分类总结。后来他的医书中的800多种草药就是在这一时期积累起来的。
孙思邈非常重视民间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访谈,及时记录。他收集了6500多个单方、验方、名方,在他的著作《姚倩倩方》、《钱谦益方》中都有清晰的记载,可见其功夫之深。
朝野两人传世,写下传世之书
孙思邈成为隋末唐初著名的民间道医。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下诏,向孙思邈发出邀请。孙思邈早料到这是他所说的五十年前出现的“圣人”,于是带着信来到长安。唐太宗见到年近百岁的孙思邈时,面色红润,容貌不大。他大怒曰:“知道者可尊,羡门与广成(皆古神仙)非虚!”并打算授予官衔,孙思邈坚决婉言谢绝。当时,宰相魏徵受命撰写前代的历史书。由于相关史料不准确,他多次向孙思邈和孙思邈请教。“口碑如见证”。
唐高宗永辉三年(公元652年),孙思邈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古为今用,撰写了《救急宝典》,共39卷,323门,5300个方药和理论。其内容包括诊疗、针灸、指导、按摩等,相当全面。提出了“人命为重”的道家医学观点。书中记载了脚气的具体治疗方法,比欧洲人早1000多年。他把妇女和儿童的题材放在卷首,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孙思邈看到了复方,一方可以治多种病或者多种方法可以治一种病。
永辉四年(公元653年),全国瘟疫流行,一时难以控制。一些和尚道士趁机用“秘方丸”“神药”欺骗患者,大发横财。今年4月,朝廷下令全国禁止和尚、道医给人治病,违者必究。孙思邈得知这个消息,于是隐居在耀县城东的五台山。在五台山,他除了练气功,还精心炼制炼丹术和药剂,为日后百姓治病。
孙思邈和葛洪、陶弘景一样,吸收了儒释道的精华,丰富了道教,主张三教合一。为此,他写了《单晶》、《取经录》、《福禄论》、《五万亿算》、《唐明经图》,还注释了《老子》、《庄子》,对道家学说作出了贡献。
咸庆二年(公元657年),圣旨许等人,联合名医,撰写了《唐鑫本草》。第二年,孙思邈被召至长安,住在鄱阳公主旧居。在编撰《新本草》的过程中,他不仅对陶弘景的《本草》和《名医录》进行了修订,还增加了他曾行之有效的100多种草药。清四年(公元659年)四月,编写了《唐本草新》,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55卷,844种药物。由于孙思邈的贡献,唐高宗的李白亲自召见他,授予他“谏大夫”的职位。孙思邈拒绝接受他的辞呈,孙思邈愿意到宫省上大药局工作。所以,高宗钦封他为成武郎。这个成武郎是属于把陆温从八品送来的官员,享受国民待遇。尚药房没有具体的任务,只是指导医师诊断疾病和用药。孙思邈在这个岗位上,因为时间充裕,精研医道典籍。
孙思邈以其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学识,多次随高宗皇帝出行,结交了许多当时的名人。书法家宋和医学家孟鄂都这样问。太医谢、针灸师甄权、药理学家魏慈仓等经常到孙思邈处切磋知识和医术。
在特殊情况下,孙思邈也对待朝廷官员。大理寺的赵患有风湿性膝关节炎,入朝时不能下跪。经过孙的针灸治疗,所有的病人在一个月后的天气移除。而“初唐四杰”之一的鲁,身患绝症,不能赴任,在长安患病,却被孙治好了。鲁师从思邈,学习了推台阶、导天文、养生等医术。鲁后来成为唐代著名的“神仙十友”之一。
唐高宗第六年(公元661年),高宗退位,武则天“召制”。孙思邈曾离京隐居嵩山。有一年大旱无雨,武则天发函选贵人高僧祈雨,无效;无奈,只好叫孙思邈入宫在内堂设坛祈祷,当晚雨下得很大。思邈道:“我修心五十年,不知为天。二龙一、罗告诉我:不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怎么成仙?”后来,我写了《钱进方》,流传于世。
高宗四年(公元673年),高宗生病,召孙思邈入宫,受到高宗的重视。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拟补书《千金要方》,以生病为借口,请求准许归山。高宗觉得自己对皇宫忠诚了十六年,就给了马良和前朝的鄱阳公主一块封地。后来,孙思邈回到了花垣五台山。姚凯元年(公元681),写了《千女与翅膀》三十卷。这年冬天,孙思邈因病去世,享年141岁。
孙思邈的遗嘱让弟子们把他葬得很薄,没有藏明器,也没有供奉祭品。死了一个多月,她的脸看起来就像活着一样,颜色不变。当他们进入棺材时,发现他们的衣服是空的。人们觉得很奇怪,他们都认为尸体变成了不朽。
孙思邈传世作品有77种,加上一些删节本,共计86种。其中最著名的《千女方》和《千女翼方》被后人奉为医学经典。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2年),“千女药方”传到日本,被奉为国宝。
宋英宗平治第三年(公元1066年),林一峰撰写并修订了《千金要方》,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4),郭思将《千金方》删节为《千金方》,并在化州官署刻石。
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杨圣贤木刻传世。
明穆宗在隆庆居住六年(公元1572年),在五台山上刻下了“一宝坊”和“海土”的石碑。
唐末,人们称五台山为“王耀山”,并修建了“王耀寺”。
宋徽宗封孙思邈为“真人”,明世宗封他为“宰相”,清顺治封他为“神医”。从此,药王孙思邈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