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有哪些古迹可以体现丹阳文化?

1,达拉尼经典建筑

托拉尼经典建筑,又称尊圣石建筑,由石头建成。始建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原位于市区云阳桥(仙桥)东北的高陵寺放生池前,后移至老公园,移至新民中路文化中心活动楼东南角1972。现有石建筑高2.16m,周长1.6m。它呈八角形,每边宽0.2米。上面刻有达拉尼经书,装饰有浮雕佛像。

2.墓碑,石

墓碑,石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乔家巷老中医医院院内东侧。碑文:“圣人石神道”,下款:“明万历壬子年旧苏州匡明銮(楷书刻)”。纪念碑高198米,宽103米,由青石制成。

石是北宋著名诗人,官职是直学士。曾在丹阳做客,因病返回京都。丹阳知府匡明銮立此碑作为纪念。

3.开泰桥

开泰桥位于丹阳市云阳镇南门外,隔着护城河。桥顶石栅栏上楷书“开泰桥”二字,桥洞下刻“同治”二字。具体日期不得而知。该桥为单孔拱圈,纵横交错而成。长47.6米,顶部宽6.7米,底部宽9.61米;桥石围栏高0.73米,厚0.28米,全部为花岗岩。旧时因曹艳桥拱起,其水溢入香草和建都两河,利于灌溉,故又称曹艳桥。建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这座桥今天仍然存在。桥的拱顶壁上雕刻着圆形石雕图案,上面写着“道光十五年未重修”的字样。桥的东西两侧有1副题写的楷书对联。

4.通泰桥

通泰桥在丹阳市政府的东面,隔着护城河。桥身全部由花岗岩制成。桥顶的石栅栏和下面的长石上用楷书刻着“通泰桥”四个字,上段刻着“大明万历未造”,下段刻着“民国八年未重修”。桥顶宽4.80米,桥脚宽6.70米。桥身呈弧形,长30.40米,石栏高0.40米,厚0.26米。拱形优惠券是在一个水平和垂直链的形状和建造。1对嵌在大桥南北孔券顶两侧。传说他是龙的第三个儿子,天性好玩水。所以他嵌在开桥券里,节水平安。桥南北有1对联。

如今,桥上建有1亭子和几把钢椅,供市民休闲,护城河尽收眼底。

5.楠木堂

楠木堂位于云阳镇三成巷,建于明代。原来有15间,两边用走廊连接,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梁、柱、檩条等主要构件均为楠木制成,故称楠木堂。此外,厅内可同时容纳100余桌,也称百席厅。

这个大厅朝南,是一个梁提升结构。梁上雕着各种图案,柱上叠着厚厚的漆柱。1入口,5室2巷,室宽28米,进深12.50米,面积35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7檩条,硬山式。月亮梁、斗拱、柱基、石墩等。都具有明朝的建筑特色。几年前,由于年久失修,是危房,市文化部门将其拆除。现在楠木保存在万山公园,计划集资重建。

6.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市区冯丹南路银宫桥东北侧。《丹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八年,僧善筹款,建庙。四十二年,这个量给了,三藏给了。清康熙二十年,大礼堂灾难,僧宝被举。”庚申被摧毁后,他主持了和尚的提升,并筹集了建设资金。并改名万山寺,俗称海会寺。抗战前夕,该寺保存完好,是丹阳著名寺庙之一。1970之前有三座寺院,包括50多座僧院、住持院、经院。前五间,每间6檩,宽3.6米,脊高4米,前后檐高3米。两边有四个大金刚,高十余尺。第二个房间是5个房间,是大雄宝殿。是硬山砖木结构,里面有1尊佛像,是佛像龛。每间为8檩,宽3.6米,脊高8米。前后檐分别为3.6米和4.2米。在第一和第二天井,有两个铸铁炉。第三进5间,也是硬山砖木结构,2层,每层8檩,宽3.6米,12米高的屋脊,8米高的前后檐。底层有一条宽2.3米的走廊。现在除了藏经楼,其余寺院都消失了。

藏经楼前的两棵银杏树依然参天,古枝苍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遗迹。旧时代,寺庙东侧有1浮雕,与万山塔相映成趣。人们称它们为小宝塔,但它们已经不存在了。

7.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新桥镇,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该市最大的关帝庙之一。庙院前后,中间是一个大院子。整个区域占地5亩,可容纳1万人。原来的寺庙、亭子、舞台等。,都非常壮观,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庙前有高大的照壁墙,楼上拱门正门上镌刻着“关帝宫”四个金色大字。正厅对面有一个剧场,两侧是房间和走廊,剧场下面竖立着花岗岩立柱。后殿有1尊,高十余尺。抗日战争时期,剧院被烧毁,现仅存三座正厅,宽13.6米,深11.5米,呈5檩硬丘形式。梁架、牌坊等木构架基本保存完好。

8.林夏烈士墓

(1895 ~ 1927),字雨人,别号、林、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11,丹阳市人。14 (1925)加入中国* * *,历任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书记、中共上海区委巡视员、南汇县县长、中共丹阳县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16+065438+10月13年在无锡南校英勇牺牲。在去刑场的路上,他高喊“万岁* * *!”

林夏烈士墓位于丹阳市河阳镇四季岗。它被水泥和混凝土覆盖,墓前竖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由青石雕刻而成,文字写着“烈士林夏同志之墓”纪念碑高18m,宽08m。前段:1954年3月;下一段:来自丹阳县人民政府的尊重。公墓周围种植着常青树。刻在烈士碑上的烈士传奇。墓前有1石对联:

争取革命胜利,坚强不屈;

献身于党的事业,英气长存。

9.吕凤子故居

吕凤子故居在云阳镇新桥西56号。坐北朝南,占地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吕凤子只有两间砖木结构的小平房,占地40平方米。

吕凤子(1886 ~ 1959),原名陆俊,原名冯驰,后号舒凤子。他早期的画名是“江南风”,后来舒风出生在丹阳县吴彤山下的陆礼泉家中。他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生前在故居种植了许多珍贵的花木,其中两棵桂花树至今仍生机勃勃。

10,陈侗墓

陈东墓位于埤城镇大公村北大坟山。坟墓朝西,是一个土堆。

陈东,字少阳,北宋末抗金爱国学生。他是丹阳市二陵镇岳塘人。宋钦宗带领太多学生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惩罚投降者,以感谢世界。高宗死的时候,他扶着灵柩进京进谏,后来被汉奸杀害。同乡李炎将尸体运到丹阳安葬大汾山。明郑德十四年(1519),中野命陈东后裔陈郁在丹阳北门外修建陈少洋寺。奸臣汪伯彦、黄千山的铁跪像被铸在殿前的露台上,双手背在背后,遭到千人唾骂。并题写对联1:“丹皮穿肝,千古原则可托;两个人怎么才能有钱?"

陈侗墓原石牌坊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守德人,拒邪魔,忠助宋室;“他把一生献给了田野,他写下了这封信,重视重紫给忠实灵魂的信。横幅是[「HK」]「忠贞不渝,至死不渝」。在1967被销毁。破坏后保留了半个墩,墓前保留了1块石碑。后来在1994进行了修复,墓碑上写着“宋写陈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