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历史渊源和简介,谢谢。越详细越好。
有一个人对他的亲生父母和出生日期有几种看法。一开始他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直到他能在社会上大显身手,他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之后,虽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人们时不时地请他出来挽回局面,也经常暗中采纳他的想法,但总的来说,他已经退居二线,经常处于沮丧的状态。
这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家思想。
众所周知,道教是老子创立的,他的思想集中在一本五千字的书《道德经》里。鉴于老子的崇高地位,道家这种宗教形式,后来称他为王座上的老先生。但关于这位老先生的年龄和身份,众说纷纭,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结论。有人说他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孔子问过他很多次。有人说他是楚国的老莱子,曾经以孝顺著称。有人说他是战国初期的太史棋,曾经在函谷关遇到过观音。也有一些儒家思想的狂热支持者,他们认为儒家思想甚至比道家的另一位巨人庄子还要晚。但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简,已经完全证明《道德经》这部巨著至少在战国初期就已经广为流传,虽然后来多次修改,但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原貌。
在《道德经》的传播过程中,当时的人们从中汲取了智慧和营养,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其中有主张“为我”追求个体自由的杨朱学派、试图以水为基本元素构建宇宙模型的观音学派、主张用道家思想生成生命、热衷政治的黄老学派、主张无忧无虑追求精神自由的庄子学派等。他们与当时的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相互争论、相互影响,呈现出“道家是天下分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但与儒墨不同的是,虽然在《道德经》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学派,但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统一的道教概念。所以说到当时的优秀学派,只提儒家和墨家,不提道家。
杨朱学派和庄子学派都曾在社会上产生过轰动效应,但在当时,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黄老学派是最强大、最持久的一派。分为南北两派。南黄老学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子》、《黄帝四经》、《管子》等。而北方黄老学派则集中于齐的学派,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中。吕布主政秦国时期,黄老学派的人物大量来到秦国。他们与吕不韦合作,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吸收了儒家和墨家的许多思想,成就了一部辉煌的巨著——《吕春秋》。
继百家争鸣之后,就是政治大一统的形成。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并没有践行黄老的思想,更谈不上后来的重视儒学,而是黄家之子法家的思想,主张“禁绝百家,以官为师”,对包括黄家在内的百家思想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一些思想的火花仍保存在民间。
法家的严谨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后汉王朝建立不久,时任宰相的曹参从夏姬治下的黄老学派发源地蒂奇找到了黄老思想的火花,并引向全国,成为当时全国的指导思想。
在黄老学派“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长期战争造成的创伤很快愈合,开始了一个被称为“文化景治”的繁荣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谈(司马迁之父)第一次提出了道教的概念,使道教有了自己的正式名称。他说:“道家无为,据说万事皆有。其实做起来很容易,但是它的字很难懂。它的技术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使用从众。没有什么是可能的,无常的,所以我们可以研究万物的感受。不为先物,不为后物,故能为万物之主。”他还说“因阴阳大和,不宜采儒墨之善,把握名法之重,与时俱进,以变制事,立俗而为事;这很容易操作,而且越来越少。”
司马谈的道教实际上主要指黄老学派。后来人们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概念,把在《道德经》影响下形成的杨朱学派、观音学派、庄子学派、黄老学派等所有学派都纳入了道教的行列,使道教思想呈现出杂色杂糅的特点,这也是许多道教思想被归为杂家的原因。
在文景统治末期,还有一部道家思想的巅峰之作——《淮南子》。此外,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渗透着黄的思想。由于“无为而治”带来的繁荣,司马迁还对经济运行规律和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讨。
但当时黄老思想成为主流,是建立在皇帝、诸侯、军阶级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大削弱,军事阶级比上一代更差。权力膨胀的皇帝再也无法忍受黄家族“恬静自然”的束缚。因此,主张尊君制长礼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两千年。
儒家取代道家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的道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很多时候,统治者就像汉武帝宣帝说的那样,是“暴虐而杂”的。即有时是“外儒内用”,有时是“外儒内用”。每当帝制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制约时,黄老家族就会复活,带来经济文化的繁荣。所以民间有“治天下,乱世为佛,从治到乱为儒”的说法。
当黄老的庞大思潮被统治者化为地下河时,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理性精神暂时受挫,整个社会笼罩在儒家倡导的“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中。与此相适应,民间道教思想也向神秘主义发展,并在吸收诸多儒家、墨家思想的基础上,与先秦时期广泛存在的神仙方术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
道教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与汉末农民起义有关。起义主要是在道教两个重要派别——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基础上展开的。最后太平路被镇压,五斗米路被曹操拥抱。于是道教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反,一些善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更喜欢从理性的角度来讨论问题。首先,王充在他的代表作《论衡》中,强烈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的神秘主义。很快,这种怀疑主义思想成为魏晋时期一种被称为玄学的思潮。整个知识界开始思考自然人性与儒学的关系,王弼主张双向改造,主张儒道合一。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阮籍、嵇康,主张“越有名越自然”;接下来的郭象仍然主张调和儒道矛盾,但他的个体化理论使道教攀上了新的高峰。此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鲍敬言的《无君论》、列子假借战国而写的《列子》以及后来出现的《黄帝尹福经》,也是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玄学的推动下,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复活,成为后世心目中道家的正统。全社会开始佩服那些闲言碎语的人了。这不仅产生了空谈误国的负面效应,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体现了当时国人的精神自觉。不仅为当时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当时科技、文化、艺术的飞速发展,使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文化艺术极为灿烂的时代。
玄学思潮之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已经不存在了。它更多地依赖于它的宗教形态——道教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儒、释、道的融合而转世(即依附于理学、禅宗等,表现出道家思想的灵魂)。
在玄学的影响和外来宗教佛教的刺激下,道教在这一时期向上层化、精致化发展。道教的杰出代表葛洪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内道外儒的学说,为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从东晋后期到南北朝,中国南北出现了由道教徒和道士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道教经典、教义、教规和宗派组织得到了改造和丰富。以重视经典科教和神仙方术为主要宗旨的新兴道教如上清派、灵宝派、新石天道、楼观道等相继出现,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新道家得到官方统治者的认可,为后来的儒释道格局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政府对道教推崇备至,道教享有国教的称号。官方多次主持道教经典的编撰和修订,研究道教经典、教义和科学仪器的学者层出不穷,为道教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程对老庄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及其对玄学的重视,司马的《坐忘论》、的《舒华》、《无能之子无君论》、陈抟的《太极图》、的《内丹学》、邓牧的《博雅琴》等,都是当时道家思想的重要成果。到南宋与金元对峙时,道教内部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道教流派层出不穷。这些道家的教义特点是,主张三教合一,儒释道同源。元朝统一后,南北道派重新组合,形成以内丹为主的全真道和正一派道教,流传至今。
从明清到现在,道教趋于衰落,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尤其是近代以来,各种打击封建迷信的活动,对道教的危害最为严重。与此同时。除了菜根谭、傅山的启蒙思想和诸子百家、的神仙道教理论和小的学说之外,道教教义和教学体系总体上没有大的发展,但道教思想在广大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传播。由道士通俗解释的内丹术,流传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儒生中。
道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仅次于儒家。道教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虽然在玄学思潮之后已不复存在,但它对统治者、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对于统治者来说,道教是治国的秘诀之一。你可以在很多著名的帝王身上看到黄老思想的影子。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都对《道德经》做过注释。虽然他们经常从法家的角度歪曲老子的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都是黄老思想的产物,两者都是。当然,统治者在推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时,一般严格限于经济文化方面。至于政治领域,除了明末清初活跃的民众团体,民间政治力量从未真正发展起来。这种情况甚至延续至今。
道家思想中,对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老庄学派的思想。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后人心目中的正统。对于那些想在古代专制社会中保持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如陶渊明、李白等,老庄思想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最佳去处。对于王充、李贽、黄宗羲这些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巨人来说,道教是他们批判社会的有力武器。对于那些暂时失意的官场人士,比如柳宗元、苏东坡,道家思想就是他们最好的安慰剂。所谓“速则济世,难则独善其身”也是如此。此外,道家思想还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创作,使他们表现出独特的凝练含蓄的民族风格。道家思想在理学和禅宗思想的兴起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对世俗社会更有吸引力。道教不仅给千千成千上万的人以宗教慰藉,而且通过其宗教活动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许多道士,如魏徵、陈抟、刘伯温等,也积极参与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连先秦时期最具科学精神的墨家思想也被道教保留了下来。中医、火药、仙术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成果。道教音乐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和西域音乐的特点,被誉为仙歌和民族音乐的瑰宝。至于道教的气功和武术,是随着练习养生的实践和探索而发展起来的,今天已经风靡全球。道教对文献、典籍、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不容忽视。以哲学为例,道教经典《道藏》不仅收录了所有道教哲学著作及其注释,还收录了儒家之外的百家著作,如韩非子、尹文子、公孙、墨子、鬼谷子、淮南解等。可以说,道教收藏不仅是道教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此外,许多民俗也深受道教影响。
16世纪,《老子》一书开始向西方传播,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著名学者把他们的科学发现归功于东方圣人老子的启示。辩证法大师黑格尔、量子力学创始人托尔斯泰、玻尔、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海德格尔等人都对道家青睐有加。尼采评价《道德经》一书说:“像取之不尽的井泉,装满了财宝,放在桶里,就随手可得了。”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我在美国遇见爱因斯坦是在1943年。他书架上的书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道德经》的德文译本。西方大多数有思想的科学家都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家和自然。”
如今,在德、法、英、日、美等发达国家,一股“老子热”正在悄然兴起。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老子的《道德经》在欧洲和全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即使是人口稀少的岛国冰岛,也有两个以上的版本。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在奥地利、瑞士等国家,很多有文化的人经常把《道德经》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子女。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8的“国情咨文”演讲中说:“中国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从那以后,《道德经》的价值翻了一番,有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这本书。
在近代中国,道家思想也有复兴的迹象。魏源、严复、胡适、殷等人都推崇道家思想。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庄子的忘我阐述了诗歌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历久弥新。沈从文、鲁迅、林语堂等人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抗战时期,金在《论道》等书中,与原始道教所创造的无极太极、动静、虚无、混沌等概念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玄学道教的内涵和面貌。汤用彤和孟从严谨的学术著作中重构了道教在学术史上的特殊地位。也有一些儒道兼容的哲学家,如冯友、熊十力等。他们一直被视为理学的代表,但其哲学理论的内涵实际上主要是由道家建构的。
1991年,董光弼先生首次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观点,得到了陈鼓应的热烈响应。此后,新道家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自变论、天道自由主义,标志着新道家与新儒学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