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曲的历史发展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山河令》开头,有这样一段贯穿全剧的歌谣:

五湖四海,天下会,武林至尊会抛弃谁?

云开雾散,玻璃碎,谁与清雅山之鬼同悲?

看电视,你会发现这首歌是靠童声唱法传播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真的理解这首儿歌的意思,只是觉得它可能节奏很美,唱得很好。

正是从这首童谣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些史前足迹,看看当时的儿童文学是什么样的。

以下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童谣、童谣概述:

1.民谣-民歌和童谣

2.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和故事

1896年,清末意大利人魏大力在北京编辑儿歌。

1918,北大成立民谣征集办公室。

1922年,《歌谣周刊》出版,刊于其中的童谣命名为《儿歌》。

原始社会,即兴歌曲,最典型的是母亲歌和儿歌。

《列子·仲尼》记载了古代文献中最早的童谣,有人说周宣王的童谣源于童谣。

此时,童谣被视为封建神学的附庸,也被视为“幻术论”

明代中后期,杨慎在《古今民歌》中收录儿歌,吕德胜、吕坤的《童言》系列。

清康熙1662年,《天籁集》收录江浙儿歌46首,另两首由郑编辑。

清同治11年1872年《广天籁集》收录江浙地区儿歌24首,由吴驰编选。

清光绪八年(1882),《越谚》第一卷由樊圻主编。

1896年,意大利人魏大力在北京整理儿歌,收集了170首北京流行儿歌。

1990年,一位美国人贺德兰编著了《孺子歌》,收集了140首儿歌,在纽约出版。

1906年,吴编《歌谣》,收集了81首儿歌,多为儿歌创作。

到了近代,新的教育制度建立后,出现了儿童报纸、儿童月刊、男孩的世界、学养一报、儿童童谣教材、最新的妇孺歌唱书籍、教育必备的学生歌曲等。

儿歌: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民歌艺术风格,可供儿童演唱和传唱的短诗。P74

这些民间童谣在古代被称为童谣。P91

儿童诗歌:一般来说,是针对会阅读的儿童。与儿歌相比,内容更深更广,思想含蓄,结构复杂,篇幅更长,形式更接近自由诗。P104

儿歌:儿童诗歌的一种。是一首可以用押韵的形式演唱和传唱的短诗,符合儿童欣赏的要求,受到儿童的喜爱。

中国古代的儿歌叫童谣、童谣、童谣、童谣,“儿歌”这个名字是五四以后才流行起来的。

儿童诗歌:是指以儿童为创作对象,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特点,用最富情感、最简练、最有节奏、最有分支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成人创作的儿童诗歌和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P88

总结:

1.儿歌相当于童谣,是历史不同阶段可以传唱的,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短诗的总称。

2.儿童诗和儿歌都属于诗歌,只是对象不同。儿歌主要针对孩子,儿歌主要针对识字的孩子。所以儿童诗比儿歌内容更深更广,结构更复杂,感情更含蓄。

通过这一章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之初,童谣并不是真正为儿童创作的,而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

就像电视剧《山河秩序》里,这首童谣贯穿了整个故事,就是鬼谷主人柯文为了给父母报仇,故意让人传播出去,以扰乱江湖。

这也让我想起了《陈胜》中光武起义初期在鱼肚子里发现的丝,以及随后《大楚兴,陈王声》的童嘴演唱。这不是儿歌的用法。

周作人曾说:“书史上来录童谣者,有此意,列在五行之中。”丐帮中国看童谣,但不认为孩子唱歌,认为鬼神靠他们讲预言,那就差远了。”周作人的话是针对著名的古代童谣《霍颖说》的。

不过,幸运的是,现在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被迫接受这样的童谣。

从古老的童谣到今天的童谣,这种巨大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关心儿童、关心中国儿童文学的作家、教育家们辛勤努力的结果。

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唱出为他们制作的优美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