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涛产于哪里?

闫涛在宋代闻名全国,开采已有900多年历史。相传宋初,有人在临潭、临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成砚台。后来由于洮河泛滥,河道改道,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赵锡虎在《古言辨》中写道:“除末两石外,洮河以北的青石最有价值。青翠如蓝,润泽如玉,墨不减溪尾岩。但石头在临洮河水深处的水底,非人力所为,价值连城。虽然是老传下来的,但没见过。

闫涛石有几种,一种是鸭头绿,又称“绿石”,色泽翠绿,纹路呈波浪状,石性坚细,似玉石,为石涛之上品。如果绿色的纹路中夹杂着黄色的痕迹,那就更加珍贵了。第二,鹦鹉绿,颜色深绿,石质细腻,带有深色“墨点”引人注目。第三种是柳青,绿中带朱砂点,石质坚硬。第四,浅绿色陶石具有缓慢渗水的特点。闫涛被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于洮河,而洮河的源头在古代的周涛,故名“洮河砚”或简称“闫涛”。用洮河石制作的闫涛,具有墨色显影快、研墨精细、不伤笔等优点。闫涛砚台的珍贵,除了具有石质上乘、色泽艳丽等优点外,还在于其造型多样、雕刻精细。闫涛的砚风凝重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别于其他砚台的独特风格。用黑色填充适当粗细的线条是闫涛区别于其他砚台的一大特色。

闫涛得名于中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其砚材主要产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闫涛乡的1崖、水泉崖、那尔、卡日山、扎干崖等悬崖峭壁上。因卓尼古属周涛管辖,故名洮河绿砚。洮河石属于泥盆系细泥页岩,被水岩变质。它色泽淡雅,结构精细,含有多种金属颗粒。这块石头细腻如玉。当它被无声地敲打时,水滴会立即产生。用于制砚,储水不耗,冰凉不冻,不滑不留笔,滑润斥墨,硬度适中。具有墨水显影快、磨墨细、不伤笔、书写自如等优点。闫涛石的颜色以绿松石为主,尤其是“黄标绿波”,制作工艺复杂。主要工艺有采石、选料、切割、设计、制坯、开模、封口、雕刻、打磨、配盒。闫涛雕刻技术分为两种方式。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在岷县的堡子、威信等地。西路派以雕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其周边地区。岷县包子和威信的手艺人,以融两派技艺于一炉而闻名。闫涛雕刻技术还渗透着玉雕和牙雕的圆形雕刻技术,砖雕和石雕的浮雕技术,以及木雕和石雕的篆刻技术。游龙封飞在制作工艺上胜过端砚和佘艳,有“周涛如石,端州如是”的美誉。

自古以来,闫涛的手艺就归封建土司衙门管辖,对外严格保密,从儿子到朋友,从男人到女人。明清以来,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师增多,技艺提高。近年来,涌现出李、、、蔡、张炎、等数十位优秀的雕刻专家,技艺日臻精湛。工匠遍布岷县、卓尼、临潭等地。闫涛是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岷县闫涛厂专门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制作了一块砚台,作为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礼物,作为永久的纪念。1999年,99条龙被雕刻在一个砚台上,象征着龙的聚会和所有民族的回归,开创了闫涛雕刻技艺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