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起源于何时?
[编辑此段落]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历史密切相关。南京的丝绸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222-280),东晋末年(317-420),经过将军和秦朝的北伐,长安的工人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了很大比例。后秦的织锦工匠继承了汉代、曹魏、西晋、十六国初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锦部,被视为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自元代以来,云锦一直是皇家服装的专用品。到了明代,织锦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南京丝绸提花织锦的地方特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江宁做了20年的织布工。这一时期的织锦种类繁多,图案庄重,色彩艳丽,代表了南京织锦技术在历史上的最高成就。
鼎盛时期,南京云锦织造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it及相关行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业。1949之后,虽然政府投入数千万元对云锦进行了修复保护,南京云锦研究院也成功地、科学地复制了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翎、妆纱袍”,但云锦依然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现在全国真正了解了云锦。
云锦过去是朝廷专用,或者作为功勋奖励。现代云锦继承明清传统风格,有所发展。传统品种有妆花、库金、库萨丁(见“妆花”、“库金”、“库萨丁”)。裤锦、裤锦是清代织造后输入内政部“缎库”而得名,沿用至今。化妆面料是代表云锦技术特色和风格的品种。图案布局严谨庄重,图案造型简洁概括。大多是四个方向连续排列的大型全图案。还有大型化妆面料(如明清长袍、炕褥、席子等。)完全单一的,适合模式的。色彩丰富明亮,装饰图案常以金线或金银线镶边,并以白色或光晕过渡。1949之后,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创新品种,如雨花锦、敦煌锦、金银妆、金玲、装饰锦、台布、靠垫等。,满足蒙藏兄弟服装、书画装裱、旅游纪念品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云锦了,即使是南京人。关于云锦的书就更少了。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南京的云锦》,既能满足观者的好奇心,又能作为云锦研究者的案头书。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称赞这本书“充分展现了云锦之美”。
如今,云锦不仅出口到少数民族和表演用的高档服装面料和服饰,还开发了色彩的新品种,如云锦台布、靠垫、被子、包、马甲、领带、挂屏等日常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