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
1.萌芽期: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开启了中国雕塑的历史。他的雕塑专注于动物形状的器皿、装饰品和人物的雕刻。它们体型小,形状粗糙,有很强的人情味。青铜艺术代表了商周时期雕塑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作品虽然有许多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点,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装饰纹样渲染出凝重、神秘的气氛,形成了庄重、壮丽、英雄气质、形象乖张的艺术特征,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丁是这一时期雕塑的典型代表。
2.成熟繁荣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的雕塑突飞猛进,形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临潼出土的成千上万的兵马俑向世界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他们的人物和真人一样,数量众多,变化多端,栩栩如生。马俑写实,刚健,生动。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表情万千,写实精细。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雄伟庄严的基础上,突出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尤为发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的雄伟之势和整体之美。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最重要的石刻。它运用象征手法,用雄伟挺拔的骏马象征霍去病和他的英雄运动员;一个被马踩着的表情严峻的人物象征着战败的奴隶主和高贵的侵略者。形象十分醒目,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碑雕划时代成就的象征。
起源于魏晋时期的佛像雕塑,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技艺的熟练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时的佛像雕刻作品,既有宽广凝重的境界,又有飘逸传神的美感。雕塑制作规模宏大,数量庞大,艺术技巧有了很大提高。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上相互交流,促进了雕塑的发展,在时代的总风貌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3.高峰期: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进入更加成熟阶段并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佛教艺术上,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表现范围更加广泛、技艺更加娴熟的佛教造像。与此同时,从事雕塑的艺术家和工匠也更多地出现,创作了一批划时代的作品。宗教题材以外的雕塑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和风格。
隋朝至唐代是古代大型洞穴雕塑的最后一个高峰,石窟寺遍布北方、西北和巴蜀地区。现存的著名石窟有:云门山、驼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炳灵寺石窟、天龙山石窟、广元千佛崖、黄泽寺造像。其中敦煌石窟的彩塑和龙门奉先寺的造像艺术水平最高,唐代的艺术风格也最具特色。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魏晋唐时期就有开凿,但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留着神秘华丽的色彩。龙门奉先寺的群雕显示了唐朝帝国的强大。此时的佛像雕塑艺术已经逐渐摆脱了外来佛像的影响,走向了雕塑作品民族化的成熟。
4.低潮期:从唐朝到清末。
宋元雕塑缺少隋唐时期的宏大规模和奔放气势,而是在写实技法的精雕细刻中发展起来的。宗教雕塑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凿石窟的习俗衰落,寺庙雕塑仍有一定规模。由于宗教艺术的进一步世俗化,神佛造像中的理想化元素明显弱化,现实生活气息大大增强,尤其是菩萨、罗汉、侍者的造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的写照。中晚唐以后,宋代的雕塑更加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技法趋于写实,材料运用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更为发达,佛像也较唐代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观音菩萨是大多数佛像。宋陵的外部装饰模仿了唐代,但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石雕更显端庄温顺。宋代雕塑的过度世俗化严重削弱了雕塑艺术的纪念性和永久性,对其作品的空间布局和实物量的追求也不如前代。
元代寺庙出现了喇嘛教的佛教造像,帝王陵墓缺少汉唐之气。从雕塑的整体发展来看,宋代到元代的题材从唐代开始发生了变化。雕刻技法虽细腻写实,但整体不扎实有力,造型缺乏深沉豪迈之气,是我国古代雕塑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清雕塑继续沿着古老的传统发展,呈现出千篇一律、世俗化的面貌。雕塑艺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崇拜意识的衰退和世俗审美趣味的增长。各种寺庙里有各种各样的神灵,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越来越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一种精雕细琢、细长而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佛教石窟造像锐减,虽有一些世俗化的优秀作品,但普遍千篇一律,毫无生气,城隍、土地、关帝等偶像增多。与前代相比,明清陵墓的表面装饰更大,图像更多,布局精美,工艺娴熟,但既缺少唐朝的超然,又缺少汉朝的恢弘。此时的作品更能满足人的愉悦功能。得到显著发展的雕塑品种是小书桌雕塑和工艺摆件雕塑,充满活力,色彩多样。如粘土、陶器、瓷器,明清时期有广州石湾陶瓷、福建德化瓷器、广东潮安漆泥、无锡惠山泥等。明清雕塑明显沿袭唐宋风格。明清时期,石佛几乎消失,寺庙造像逐渐发展并趋于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