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历史
郑在战国时期,尤其是在秦国流传甚广,故又称。
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仅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而且能够表现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用“琴瑟勇逸,新声迷人”“众客无言,一行雁哀十三回”等生动的诗句,形容古筝的表演艺术达到了一种张弛有度的境界。
郑,通常人们也称之为郑。这大概与其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浓郁的传统筝乐所留下的古朴典雅的味道有关。在古代,筝也被称为、、、、苏筝。
关于郑在史料中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筝是以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据说是因两人争夺“争”字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因为“之奇,号为郑”;还有一种说法是“蒙恬(将)分;让每个人拿一半,因为秦征的名字跑。”(唐六佐《达乐灵璧记》)。这些说法,以音效的特性命名,比较合理。历史上,中国有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清,因物体撞击石头发出的“铿锵声、铿锵声”而得名;乐器发出“乐器,乐器”丰富柔和的声音。
东汉刘茜《名释》一书解释:“郑,弦高急,也自然。”由此可见,筝是以自己的“筝、筝”音命名的。
郑在中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筝就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秦国最受欢迎,因此被称为“真正的秦之声”和“秦征”。
关于郑的来历,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筝起源于瑟瑟。唐的《词录》中说:“筝者,之流,亦琴也。古代的乐器有五十弦,自从黄帝命令素女击鼓之后,皇帝很伤心,就把它弄坏了,从后来的乐器变成了二十五弦。秦人击鼓竖琴,兄弟相争,断成两截。郑的名字从此开始流传。
宋代《纪云》载:“秦人穷义,父子相争,故名。筝的十二弦被二十五弦打破。”
日本十七世纪宫廷乐师冈根所著《乐与道集》中记载:“...或云:秦无义。一个乐器,两个女人传,两个女人争。最后是两个乐器,所以叫郑。”
两人争乐器,比赛产生“筝”的说法,没有确切的证据。这只是一个传说。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种筝是由著名琴家孟天所制,或由孟天所改。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丞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撤回对宾客的行军令,其中有两处提到了郑,分别是“久弹筝”和“撤筝避祸”。这比蒙恬兴盛之初早了16年。因此,蒙恬制造阿正的观点是不可靠的。在旧唐书里。音乐唱片,&;127;他也对蒙恬的风筝制作持否定态度。可以说,蒙恬改革了郑。
清代朱在《说文通训》中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为楼,秦改之为十二弦,变形如琴,易竹为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段文字描述了蒙恬曾经改革过郑。
第三种观点认为早期的筝是一种五弦竹筝,是用一种弦乐器建造的。如东汉应劭《关隘》云:“筝五弦,边奏边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许宣修订版)中记载“筝、鼓弦、竹体亦乐,从竹,争声。”
从史料来看,早期的筝更像朱:都是朱体,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由五根或五根以下的大竹筒制成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或春秋战国以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郑、朱、色三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分郑,也不是从朱到郑的演变,而很可能是郑、朱同源,郑、色共存。五弦竹筝演变为十二弦木筝,管状结构演变为长盒状结构,可能是参考了古筝的结构进行了改造。
筝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乐器。就像战国政策一样。&;127;《齐策》中的一段话说:“临淄甚至是真实的,它所有的人都会吹笛子、鼓、竖琴、打击乐和古筝。”再比如西汉桑弘羊的盐铁论。127;如文中所述,“...过去,民间接待,各有党俗,弹琴击鼓。”& amp127;”可见郑是深得民心的。汉代筝的发展早已变调。侯进的《付正》记载:“于是我赶着宣传专栏,改了调。“这是要移铮柱来改变音调。三弦筝流行于隋代,使用三弦筝最早见于文帝雅乐。在隋代筝的演奏中,也运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的《促柱转调》和《的《调宫商促柱调》等。
筝在唐代音乐中被广泛使用,如在雅乐的礼乐中。
筝在宋代也很流行。宋振阳的《乐书。宋史。《乐记》记载:“本朝十三弦琴,非雅乐。”
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开始使用十五弦筝。据《明史·敦煌录》载:“伯夷寻信弟子,擅弹筝,悲歌能使喜人泣;改变曲调可以让亲戚们跳舞,这个时间叫做: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十四弦筝已经使用了七调。《律与吕正义合编》中记载“筝小如琴,有十四弦。...& amp127;隋宫内柱子和弦排列和谐,通体漆桐木金色,四面绘金龙,梁和尾缘饰紫檀,弦孔饰象牙...今筝十四弦由五音改为二至七音,为十四回。”这里的“五音由二变七,乘以十四”指的是七个音的调音。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用筝等四种乐器合奏康熙帝根据钢琴曲改编的《平沙雁》。当时还有人用古筝独奏变调《月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等。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古筝演变成了嘎爱琴。筝也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记载,传统的筝乐有汉代唱的《天下大同》、《西洋寒鸦戏水》、《山中流水》、《出水芙蓉》、《花中花开》等。民间流传的《筝乐二十四谱》有手抄本记载,但一直没有正式出版的《筝谱》。直到1930才出版了梁在平先生主编的《准郑谱》。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族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伴奏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就有古筝,比如十三套和弦、河南板头曲等。筝是河南曲剧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之一。陕西的《榆林小曲》也是由阿正伴奏的。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古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验,产生了各种高质量的精致古筝(如四川古筝、上海古筝和苏州古筝);古筝的调式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改革了多种调式(如营口紧张调式古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调式古筝、苏州剪弦调式古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变古筝),扩大了古筝的表现形式,使古筝更容易参与合奏和伴奏。
十首古筝名曲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著名的传统古筝独奏。关于这首歌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楼叔华是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古代歌曲《归去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有人认为这首曲子是由密友金卓南根据传统的山东筝曲《双皮》、《三环落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娄淑华广为流传的版本前半部分与金卓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是娄淑华版本独有的。歌名取自唐代诗人王波的名诗《腾语阁序》:“渔舟唱晚,使栗鹏海岸穷。”整首乐曲很有诗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感富有层次感,生动地描绘了湖光山色、渔船争归、渔人在夕阳下共歌的宜人境界。这首曲子不仅是筝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被移植到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中。
第二首《水芙蓉》是广东潮州的一首客家郑松。有人解释这首歌,说“音乐的第一次表演是以红莲出水为象征,象征着优雅和温柔。”歌曲以其悠扬优美的旋律和“重六音”的特殊魅力,纯净清澈,寄托了人们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缠绵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古筝演奏家潘妙星演奏了以上两首歌曲。1940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从1959开始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从国盈、曹正、赵金山、罗九祥、苏文贤。1961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古筝独奏的天赋以娴熟的技巧展露无遗。几十年来,它广泛吸收了中国南北古筝流派的风格,并以其全面的技巧和精湛的演奏而闻名。
第三首《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也是浙江筝派的代表作。筝曲《山流水》虽已在全国各地流传,但差异较大,而浙派的《山流水》被研究和演奏的最多。这首歌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钢琴曲集《魔秘曲》。书中在标题中写道:“山涧流水只有一段,到了唐朝就分成两段,不分段落。宋代分为山、流水四段。”乐曲以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断琴托知音》为主题,呈现出一种“雄伟如山,壮阔如河海”的境界。整首歌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前半段使用相隔两个八度的“大捏”,其丰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的壮美。在音乐的后半段,在滑行的同时,连续使用了大量的向上和向下的刮削手法,详细描述了流水的不同形态,从涓涓细流到缓慢转弯,直至汇聚成一条河流。《山流水》为写意之作,旋律悠扬流畅,格调清雅清新,用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
青年古筝演奏家王翰,1966,浙江遂昌人。1978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84升入本院本科,师从何宝全副教授、孙副教授,1988以优异成绩毕业,留院任教。1986年获得首届中国唱片作品大奖赛新作品表演奖;1989获“山城杯”电视器乐大奖赛演奏奖、“艺术杯”中国乐器国际大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获得“上海之春”表演奖。他曾在香港和台湾、新加坡、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演出。王翰的演奏技巧全面、细腻、优美,具有强烈的魅力和奔放的激情。这部电影中的第八首和第十首歌曲也是王翰的杰作。
第四首《林冲夜奔》是1962由卢秀堂、王一之根据昆曲《宝剑夜奔》的主题和曲调《新水令》的旋律改编开发而成,表现了水浒中豹子头林冲在一个雪夜被官府迫害后逃往梁山的故事。这音乐就像“传统曲目中的琵琶”
播放这首歌和第九首歌的是朱晓萌。1984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1985获得上海青年汇演古筝一等奖。1990年3月,上海音乐家协会和上海电影乐团联合为她举办了古筝独奏音乐会,同年10月,由各国驻上海领事馆参加的朱晓萌古筝独奏音乐会在上海花园酒店举行。
第五首《侗族舞曲》展现了侗族村寨风情,表达了热爱美好生活的侗族儿女的欢乐心情。整首歌* * *分为四段:一是中速略快,侗寨之歌;二是稍快、粗犷而热情的芦笙舞;三、慢,月色董宅家琵琶多情;四、中速略快,赞董乡。乐曲的旋律交替使用“升调”和“降调”,显示了侗族音乐的特殊风格。第二段作者用了一种特殊的重音手法,烘托出一种粗犷热烈的气氛。
此曲由中国古筝大师、郑作曲、中国音协会员焦金海演奏。1939出生于河南安阳,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在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湖南广播电视艺术团担任古筝独奏,现为厦门大学音乐系古筝教授。因为他的努力,在古筝演奏、古筝音乐创作、古筝理论描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国内外享有很好的声誉。焦以其独特的演奏风格、丰富的创作音乐、发展完善的演奏方法和理论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海外古筝界的关注和研究。他除了被称为“焦派筝”之外,还被誉为能“博古通今,使传统古筝音乐现代化,使之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古筝大师。
第六首《汉宫秋月》也是中国十大古歌之一。有两种流行的表演形式。一首是二胡曲,是刘天华先生在1929左右录制的,二胡演奏。据考,汉宫月湖乐《秋月》(又名《三潭印月》)源于同名琵琶第一段;另一个是曲征。民间器乐从一个乐器乐谱演变成不同的乐谱,并用自己的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整首歌意在表现古代被压迫的宫女对月的忧郁的辛酸和哭泣,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乐的演奏运用了揉、唱、滑、按等多种技巧,风格古朴,韵味十足。它是山东筝乐的代表之一。
第七首《西部寒鸦戏水》是《客家曲征》中的名作。“客家”是指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广东潮州、梅县的中原人,所以“客家曲征”又叫“中州古调”,流传于潮州。音乐采用潮州音乐特有的“重六音”演奏,使其具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古筝的旋律清新明快,音色低沉的椰树穿插其中,适时而至,相得益彰,听起来妙趣横生。它生动地描绘了西部寒鸦(鱼鹰)在水中逐一嬉戏的场景。在此录音中,与椰树相伴的先生是潮剧筝派的著名人物。1953年在上海首次录制古筝独奏《西洋寒鸦戏水》,名声大噪,人气极高。40年后,虽已80岁高龄,但听说弟子郭又录制了《西洋寒鸦戏水》,并兴致勃勃地以椰树为伴,为这首名曲再次展现风采锦上添花。
演奏以上两首曲子的是著名古筝演奏家郭,1942出生于上海。十三岁师从潮州筝派名家国盈,后师从浙江筝派名家王以智,先后师从曹正、林茂根、徐守成等筝师。1965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郭在学习各地传统筝派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形成了自己细腻含蓄的演奏风格,给人以回味。她的古筝演奏扎实抒情,经常在各种音乐会和广播电视中独奏。
第八首《东海渔歌》是张炎在70年代创作的。音乐表现了东海渔民快乐而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音乐以号角的音调描绘了大海的波涛、劳动的场景和宽广激昂的歌唱主题,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热情。
第九首《象山射鼓》写于1980,1983获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优秀音乐作品奖。这首歌是根据Xi安鼓乐中的同名音乐和古代琵琶宋岳二高创作的。作者借鉴了陕西秦征的技巧,吸收了陕西地方戏的韵味,使音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乐曲表现了空山梵语,空灵的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行香火聚会时的热闹景象。
第十首《战台风》写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作者王昌元被上海码头工人抗击台风的顽强精神所打动。音乐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绘了码头上热烈欢腾的劳动场景;第二部分用特殊的演奏手法模拟风的咆哮和奔腾;第三部分以逐渐形成的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抗击台风的场景;第四部分旋律宽广舒展,表达了工人战胜台风后的喜悦之情;最后,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气势磅礴,形象生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