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总局的历史
天义批库比清邮局早开16年,是东南亚地区专门从事汇兑、票据汇款、电汇的私人银行和信息局。天一批库以其良好的信誉、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汇率、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海内外华侨及侨眷的信任。大部分华侨银行信函都是通过天翼批库汇出的,天翼批库的业务日益扩大,经营区域也与日俱增。它位于吕宋、宿务、义郎、三宝涂妍、罗素、义口六安、嘉鱼、吉隆坡和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先后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景里文、巴城、龙川、泗水、大港、万隆,暹罗(今泰国)的曼谷、通口口,安南(今越南)的西贡、巴东,新加坡的十里,缅甸的仰光,柬埔寨的金塔,中国的厦门、安海等八个国家设立了二十四个分会。
天一批库从1880创立到1928年10月28日关闭,历时48年。它是中国邮政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民营国际邮局,也是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历史最久的早期民营侨批局。其声誉卓著,影响深远,创办日期早于福建华侨史乃至中国邮政史。“天一批库”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运营时间较早,更在于它完成了从银行函件传递的初级原始形态向专业化、企业化商业运作的转变,建立了一套合理的银行收款、转账、委托分解、资金头寸分配机制,保证了银行审批运作的效率和跨国企业的诚信,为后来的华侨批库运营奠定了基础模式。
“天一总政”的“天一”取自汉代儒家董仲舒《春秋故事·人名考》中的“天人合一”,即“天人合一”。以“天”为会徽象征天下一家,表达了郭有品设立侨批局的善意,也缩短了万里华侨与家人的隔阂。
天一总局旧址内的“元南楼”建于1911年(宣彤三年),以购地方式扩建。1921建成北楼和“陶园”。北楼作为“天一总局”的办公业务管理楼。“天一总局”总建筑面积4495m2,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南洋”风格。它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典雅大方,建筑雕花古色古香。西面,北楼与一座三阶大楼并列,两侧栓有双边雨屋,屋后是“皖南楼”。北楼和皖南楼之间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立交桥连接。原来的“桃源”占地3000多㎡,亭台楼阁、假山、猴洞、鱼塘、花坛、石径、奇花异草,美不胜收。在当时的农村,可以说是鹤立鸡群,鹤立鸡群。
随着时光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天一总局”旧址已走过百年。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作为见证历史的时代产物,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2006年5月25日,天一总局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9日,福建华侨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福建第一个入选世界文学遗产的项目。
天一批郊区的诞生
“批”是福建及闽南、广东潮汕地区对家书乃至一般信件的统称。
“华侨批评”又称“范批评”,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发端于近代东南亚华侨社会。当时,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广东、福建等省的公民越来越多地移居东南亚国家。他们不时托人带些书信、银票回老家,促使经营这种形式的民间金融邮政的侨批、侨批业的形成。
海外华人在国外辛勤工作,为家乡和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开拓事迹和对祖国的执着奉献,无不闪耀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忠报国、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海外华人的批评信是这种精神的客观反映,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非常可贵。那些海外华人的短信,是维系海外华人与家人紧密联系的纽带,也是海外华人乡愁的真实写照。
《侨批》作为见证海外华人移民和创业历史的珍贵文物,蕴含着丰富的海外华人文化内涵。其价值在于,充分表达了具有传统人文意义的广大海外华人的亲情;在于其形成的水客和审批局的可靠传输系统,显示了海外华人审批业者的高度诚信精神。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我国海外华侨约有10万人,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其中以东南亚(俗称南洋)最多。福建省约有800万海外华侨和福建籍外国人,约占全国的1/3,仅次于广东省,其中90%以上居住在东南亚,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为最多。早在唐隆硕元年(661),南安县人郑国喜就葬在菲律宾荔枝省的马雅辛。明成化十年(1474),漳州月港私人商人活跃,大量漳州商人移居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支那等地。宋元洲二年(1087),泉州设立轮船公司,泉州人出国经商,旅居海外的人数逐渐增多;盛远初年(1341),泉州大商人王大元随商船出海,途经南海诸岛和印度洋沿岸数十个国家,回国后写了一本书《海岛规划概论》,记述了东南亚各国的所见所闻。明朝第三年(1438),爪哇国大臣马和文圣说:我原籍福建漳州龙溪县,因出海打鱼漂流到我国。现在尹楠想带着家人回国,好好利用,文生想祭祖,建祠堂,但还是回国;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漳州陇西县人张燮所著《考东考西》十二卷,是研究中外关系史、经济史、海外交通史、华侨史的文献。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颁布法令,撤除边界,将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市和19年的富宁-1县所属的25940公顷土地划入版图,迫使沿海民众逃往海外谋生。清雍正七年(1729),侨居该地的福建华侨建立养老院,是南洋最早的医疗慈善福利医院和华侨养老院。漳浦人在酒吧城生活了七年,写了一部Gaci酒吧简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陇西县人王大海航海到海升爪哇、巴达维亚、三宝垄、赵家朗岸,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一本书《海岛志》。1840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大规模引诱、绑架数十万福建沿海民众,充当殖民主义者掠夺、开发当地资源的苦力,造成福建华侨出国的第二次高潮。从1876到1930,福建华侨出国人数达到155万余人。
闽南地区约有200万华侨。他们恪守祖辈忠孝勤劳的遗志,省吃俭用把他们送回老家赡养父母和家人。由于当时航运不便,国内邮局、银行尚未建立,漂洋过海的华侨识字不多,只好等着老实有文化、能给家人写信的同伴或老乡回国后登门拜访,并请他们带钱、写信以求平安。这种为华侨带回银信回国的商人,被称为“水客”。水客在回南阳时,往往会带领要“过南阳”的乡亲,在途中照顾新客的生活,代为办理海关手续,到达后为他们介绍工作,因此收取一定的佣金,于是做了两笔生意。这种水客又叫“客头”,多由旧时“范客”担任,仅闽南就有数千客头。早期水客乘坐的风帆木船,要根据季节在闽南和南洋之间往返,一年只有两三次。每次到了船上,船上的水客也是分批到达。船一靠岸,侨亲就会问水客有没有亲人委托的银信。久而久之,“侨批”就成了华侨信任白银的代名词,沿用至今。
4月5日1842,英国在香港开设邮局,6月起1844,陆续在上海、福州、厦门、广州、汕头开设军队邮政代办所。1859、165438+10月,法国还在上海开设了“中国远征军中央邮局”,设有四个军事邮政支局,1862年改为上海公共邮局;1863年7月,英国在上海开设商埠邮政——上海工部信馆,并于当年扩展到汉口、福州、厦门等多个通商口岸,设立分支机构或邮政代办所。汇丰银行成立于1864,并于1873在厦门设立分行。随着这些邮政、商埠邮政、银行的兴起,早期的水客已经不能满足海外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一些有远见的水客或海外华商组织了这批图书馆,为海外华人寄钱寄信。根据日本人福田三撰写的《论华侨经济》中的统计,从1880年到1909年的三十年间,离开厦门的侨民达到2107012。
图书馆一开始只是收集水客带回的银信,然后雇佣若干“批脚”(即信使)转交给华侨亲属,向收款人收取“批工”(即工资),但收取的金额往往被信使索取,一般在10%到20%不等。如遇长途跋涉或困难,就要索要“酒钱”或“饮料”,久而久之,华侨亲属的投诉越来越多,华侨也认为这种汇款虽然快,但损失很大。
据龙溪县嘉庆社流传九年的《浏阳郭氏族谱》记载,始祖兰十二使居住在光州固始县。因高宗在福建、新疆反叛朝廷军队,奉命随唐朝征福建,后定居刘璋山之南,筑溪为田,称刘阳。早在元末至时期,浏阳郭氏后裔就迁徙到了其他地方。明朝万历年间,孙维元、郭汝璈、郭、郭达才等十二位使臣的后代先后迁居台湾省、上海、苏州、南京等地。清康熙年间,郭氏家族成员郭大展、郭希丹、郭喜德等前往南阳谋生,因清政府海禁而死。天一批郊创始人郭有品,生于1853(清咸丰三年)。他是十二使节的后代。他小时候聪明好学,很受老师器重,学到了很多东西。1869年(清穆宗同治八年),年仅17岁的郭有品随宗族漂洋过海到吕宋经商。由于他的诚实,尊敬老人和有道德的人,以及他乐于助人,他赢得了同胞和侨民的信任。1874年(同治十三年),郭有品受一些富裕侨商的委托,开始作为客人为吕宋的侨商及其华工带银信回国。学富于民的郭有品在几年的客串生涯中体会到了侨批的丰厚收入,促成了1880在家乡陇西县成立漳州第一家侨批库,主要经营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与闽南之间的侨务银行业务。
“田义批郊”的“天一”取自董仲舒《春秋》故事中的“天人合一”,意为“天人合一,自然人为”,作为批郊的酒店徽记(“天”字周围有一圈,上面有一个“一”,留白)。
天一阁的兴衰
郭有品创办天一批郊区初期,收集菲律宾华侨来信。所有侨汇都是由侨胞自己支付,汇款金额直接写在信封上。每批银信都由郭有品亲自收集,护送回国。回到家后,他雇人作为正规的信使来传递,而且不允许信使索要工钱。
这艘船在护送华侨途中遭遇台风,沉入大海。郭有品获救后回到家中,卖掉自己的农田换来大银,用口袋里仅剩的单子钱一一补偿。从此,郭有品的名声在南洋家喻户晓,海外华侨也深为信任。华侨愿意通过天一批城郊寄钱寄信,天一批城郊业务与日俱增。1882年(光绪九年),郭有品回国结婚,于是任命在菲律宾旅行的朋友郑仁水负责接收邮寄,他自己在家乡监督投递。在菲律宾收集的侨信通过邮寄方式寄回国内,钱由汇丰银行汇到厦门,再由郭有品的员工递送,避免运送侨汇过程中的意外损失。
1892年(光绪十八年),厦门海关成立,郭有品在厦门港仔口街设立分号。鉴于晋江华侨众多,为方便华侨亲属取银、寄信,还在晋江安海石城街设立分号,并很快购置了两艘小汽船,开通厦门至刘川、厦门至安海两条邮路。
在天一,除了侨胞规定的汇款费用外,侨信的收发和银信的发放都有一定的程序。据传,除吕宋外,菲律宾其他地区的侨民也通过吕宋分号汇寄银信,不久菲律宾的宿务、义朗、三宝等地也设立了分号。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大庆邮政局正式对外开放,并规定民间审批局的注册,而郭有品则正式将天一若干郊区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息局”,并在陇西县设立总局,在厦门、安海、吕宋、宿务、义郎、三宝设有分局,后又在香港、安南增设分局。
1901五月12(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郭有品在厦门访友时病逝。郭有品死后,17岁的长子郭永忠接掌天一总务。郭勇·中子继承了他父亲的雄心,并小心翼翼地管理着它。近年来,天一总局的业务急剧增加,利润丰厚,分支机构逐年增加。天一批库以“信誉第一,方便第一”成为闽南众多侨批局中的佼佼者。天一总局办公楼场地也经过多次搬迁,建成了现有的天一总局大楼。
1911年,中国邮政和海关分家的时候,天翼有28个分局。1912,郭有品天翼信息局变更为“郭有品天翼交易所及银行信息局”,并单独设立汇款部。从菲律宾的吕宋、宿务、义朗、三宝,到马来亚的罗素、义安、卡达尤,以及马来亚的槟城、马六甲、达比亚,暹罗(今泰国)的景里文、巴城、龙川、泗水、大港、万隆、曼谷、通口,以及荷属东印度的安南(今越南)的手柄。
1965438+2005年5月20日,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厦门分行成立,天一多家图书馆开始兼营汇票业务,资金更加充裕。从1911到1921,增加了四家分公司,分别是马来亚吉隆坡、柬埔寨金塔、上海、岗尾。据郑林宽《福建华侨汇款1940》统计,福建华侨在1905-1911的汇款总额为14342万元,平均每年2049万元。1912-1920年福建华侨汇款总额16338万元,年均18150万元。天一批博物馆每年的汇款总额多达数百万元。最高峰时,天一批博物馆年汇款总额达1000万元,接近闽南汇款的三分之二。
1921年后,由于东南亚战后经济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侨商经济收入严重受挫,因此关闭企业回国的华侨越来越多,侨汇也不如过去。再加上同行业竞争激烈,天一多家图书馆利润大幅下滑。1923(民国12年),新加坡邮政局废除人民来信信封,提高人民来信邮费;1925年,中华民国邮政总局向海峡殖民地邮政总局发出照会,将人民信件的邮资提高一倍。1927年间,军阀统治下的福建,饱受各种战争灾难,百姓水深火热。军政当局勒索钱财,滥发伪钞,以支付巨额军费。还有传言说,中国银行将被重组为一家国际汇兑银行。6月1928,18日,天一总局频繁被军政机关借用,香港、吕宋分公司损失严重。天一批库的关闭,引起了闽南金融界的短期波动。
天一批图书馆的管理
天一批馆最初收发的汇款,会由华侨交给吕宋分馆,由吕宋分馆将信件与清单捆绑在一起装袋,委托一些定期往返南洋与厦门之间的客船增加寄售业务,或由外国商埠邮局带到厦门,汇款由外国银行通过汇款方式支付。厦门分公司收到邮袋后,进行分拣,投递到安海。信差直接把钱交给华侨的亲属。华侨亲属收到银信后,将其寄回信差(或委托信差代写)。国内局把钱全部收回来后,根据当邦出具的信函核对表核对没有遗漏,然后寄回吕宋分局,吕宋分局再转发给侨胞。
1892年(光绪十八年),大庆海关邮局厦门海关成立,天一批博物馆每次华侨批准都要经过厦门海关。1896年2月,清邮局成立,规定所有华侨信件必须通过清邮局邮寄。但由于清邮局不可能查到收信人的地址并将信件投递给收信人,只好默许了人社局将寄往异地的信件装在同一个袋子里邮寄的违法行为。根据厦门海关的十年报告(1892 ~ 1901年),仅从1898年到1901年,就有65438艘外轮和65438艘帆船进入厦门。
1900年2月(光绪二十六年),厦门邮政局成立,并于当年7月20日在漳州石马设立邮政代办所。因为厦门邮局当时只有23名员工,而且每封信收费20 ~ 30铜币,在农村高达200铜币。尽管华侨通过大庆邮局邮寄资金,但大多数华侨仍然依赖于私人华侨批准局。为了更好的竞争,天一批库成立了专门的邮件和汇款部门,特别注重信用和规章制度。1912年,由于部分民间批信局盗用“天一局”,天一批库开始使用天一局统一信封和印章,1921年开始统一新账册和查信单,天一批库管理更加规范。
华侨寄信时,外汇部发给汇款人一张票根备查。总局备有登记簿,注明发往哪个港口。收到回复后进行核销,分局和总局各持一份,以备核查。每次侨批到达,天一总局都会在楼前升起一面旗帜,远远就能看到附近的几个村子,侨亲们会互相传递,以便及时收集。没收到的,第二天天翼总局会送过来。万一长途向海外寄信,天一总局还设置休息室,提供休息或住宿。
1965438+200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汉口路大庆银行旧址开业;1965438+2002年8月1日,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成立;1914 1.5,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在福州成立。鉴于当时闽南汇款达2000万元,中国银行福建分行于5月1915在厦门设立分号,由郭玉忠弟弟郭主持厦门分行,郭成忠主持香港分行,分别与厦门中国银行。把海外的钱兑现,尽快寄给华侨的亲属。同时利用市场上华侨之间汇款的波动,通过银行买卖汇款单(汇款:汇率)。中国银行厦门分行也是在银根紧的时候从天一批库调过来的。
1921开头,天一批库在厦门声报登广告。从残存的民国十年11月13日和12月11日的《厦门声报》的间隙可以看出:“请多留意这一天银行和征信局的公告”,中间印着天一批库的徽记。通知的案文分为三段:前一段中可识别的案文应为: "...出于对所有海外华人的关爱,我深感对不起这个局...信件和照片的数量是分发给所有海外华人的...如果这个局的票损坏了,他们的家属可以找个担保人来领。如果有任何虚假感觉,他们会受到保险的调查。特此通知。心有将于2月开始”;中间部分写着“请投票支持...30多年来,我们一直专业从事南洋汇款汇票的电汇业务...碑文说,为方便各行各业,特勤办事,提高各行各业诸公...本会欢迎汇款委托人。特此公告:厦门民国十年八月住水仙宫街26号”;下面一段是“新会地点龙溪海城漳浦长泰小芸东山诏安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