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镇的历史沿革
樟树镇历史悠久。4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和繁衍。早期活跃在樟树地区的居民是古时候三苗人的一个分支,称为“越人”。他们走出原始人群,度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时代,在赣江两岸的丘陵傅钢地区建立聚落,或以树为巢,或挖洞。他们利用山上的青石和花岗岩,磨成斧、锄、凿、网等简单的工具,在茫茫森林中狩猎,在赣江边捕鱼,开始了原始的农牧业,过着* * *有劳动* * *有享受的生活。后来,他们学会了制陶、炼铜和纺织,有了陶罐、盆、豆和青铜铸造的刀、矛、钹、铲等。也有专门从事手工业的人。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祖先已经使用了文字符号。出土的144雕刻符号和陶器文字中有数词、名词和动词。一只泥灰色陶碗的底部刻着“八土村田”四个字。据专家考证,这是为了表达祭祀神灵和耕田的意思。闻名中外的武城商代遗址出土的铜炭渣、石港和大量青铜器,说明先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打破了商代文化不过江的结论。龙窑和瓷器的发掘,说明有原始的制瓷业。布满陶瓷碎片的回廊和象征权利的三脚架表明,这个地方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而是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城市。大量青铜兵器的发掘,让人想象出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的雄姿。
樟树镇周边,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120余处。可见该村在2000多年前就已欣欣向荣,经济繁荣。这为秦汉时期建立甘阳镇、谭笑镇和武平镇奠定了基础。相传早在秦以前,河枣山以东、赣江古渡口以西就有彭、刘、于、杜四个古村落。当时樟树在这里变成了森林,树荫遮住了太阳。一位老人在渡口的樟树树荫下摆了一个茶摊,人们渐渐聚在一起交换一些产品。后来陆续发展了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商店,出现了一条小街把四个村子连接起来,俗称土街子。这是樟树镇的雏形。口口相传的传说和考古发现,打破了樟树镇是古荒地的老故事。
樟树地区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擒楚王。次年,秦统一天下后,废除封建,设郡,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当时樟树地区属于九江县新干县。樟树镇是新干县的县城,名“干洋”。这是因为赶水发展李陵,流经紫干山,蜿蜒向西北,在樟树南部汇入赣江。水因山而名,县因水而名,县因水而治。此后810年,甘阳作为新郡成为该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明朝崇祯年间新干县志》记载,隋开帝九年(587年),设立洪州总政,庐陵县改冀州,巴山县省,新干县调冀州。县令李子乐将县令迁至石楠村,即现在的金川镇,远离县城。县城南移后,甘阳更名为清江镇。因为小镇就在元河和赣江汇合后的河段附近,所以这里的河水清澈见底,古称清江。
据明朝崇祯年间《清江县志》记载,公元938年八月,在清江镇西南三十里的谭笑镇(今临江镇),因南粤、钱、纪、洪的奔袭,兵马堆积,有巡抚应邀在地游玩。南唐大师李博士允许他玩。据《南唐书》记载,“戊戌八月,洪州谭笑镇升为清江县,说直隶在我省,高安建安、修德断绝,新干拜学并三乡为县”。当时清江镇位于新干拜学乡,故划归清江县。清江镇和清江县同名而非县治,容易混淆。清江镇向来以香樟树见长。至此,更名为樟树镇。
明吏部左侍郎华雄在《樟树镇传》中称之为“八省通衢,赣中工商业重镇”。
清道光《清江县志》记载:“木之属为樟树,所有材皆最绝,故古称张羽地,亦为材也。”樟树镇名字的由来是该镇在樟树林中,俗称镇。直到清初,镇上还有八棵古樟树,作为樟树镇的命名依据。解放初期,这里还有一棵枯死的樟树。清代诗人查的《樟树镇》诗中有云:一曲清江。老树不知道怎么做生意,但还是被古代社会占了村名。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如《寻神后记》、《张瑜记》、《太平玉兰》、《宣石志》等。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有一天晚上,吴栋将军聂绀弩射杀了一只白鹿,张忠消灭了那只怪物。聂佑打猎,把白鹿追到这个地步,杀了樟树精。由此,樟树镇又多了一个庐江、芦竹的别称。
自南唐二年清江县设立以来,樟树镇一直属于清江县。樟树虽然不归县管,但地位重要。明代华雄曾评价:张震被城池统治,也是大腿;为了服腹部,咽喉也是禁的。它和拥有军、路、府、县政府的临江镇,在地形上势不两立,在经济上相互竞争,在文化上各自为政。
6月1949,19,清江解放,县人民政府辖樟树镇。7月15搬至临江镇,3月27日1950搬回樟树镇。10月26日1988,清江县、樟树镇撤销,成立樟树市、庐江、甘阳街道。
樟树镇位于元水之间的赣江交汇处,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它以传统的药材交易市场和精湛的药材加工工艺闻名全国。素有“江南药都”之称,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历史上曾与景德镇、吴城镇、河口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