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土人情的特点

1.方言

陕西方言是指陕西省辖区内的方言。受地理、历史、政治、移民等因素的影响,陕西方言在语音、用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整体语感上,陕西方言分为关中方言、陕北方言、陕南方言三部分。秦岭南部除洛南、商州、冯丹外为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北部除定边外为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方言区以外的地区为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分为西府话(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话(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大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西周时期,关中方言称“雅言”,《诗经》记载:“无冯商王,不雅,雅放周。”关中方言曾是周秦汉唐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进一步促进了Xi安方言对全国各地方言的影响,并在唐代达到顶峰。

陕北方言属于西北官话和晋语,受山西影响较大,混有部分蒙古语,至今仍保留入声。陕南大部分方言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少量分布汉语、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

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是将各种颜色的纸粘贴在勾画好的厚纸画上进行切割雕刻而成的一种民间工艺,在陕西民间有着深远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墙花、门符、灯笼花、喜庆花、炕围花、门帘花也是陕西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民间节日、婚礼庆典、满月生日、迎神赶集庙会等庆典都有在门窗上贴剪纸的习俗。

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陕西剪纸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陕北剪纸苍劲、纯粹、有力、豪放,以单色剪纸为主。关中剪纸略粗,精而不繁,巧而美。陕南流行的植物图案适宜疏密、写实,具有丰富的装饰趣味。

陕西剪纸在全国享有盛誉,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安塞、富县、洛川、旬邑、定边、靖边。《百鸟朝凤》、《老鼠嫁女》、《王翔卧冰》、《二龙戏珠》等剪纸作品享誉海内外。Ku舒兰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剪纸夫人”。

3.泥塑

泥塑,即把泥塑成各种形象的民间工艺品。民间俗称“彩塑”、“泥戏”,起源于宝鸡市凤翔县。陕西泥塑主要分布在凤翔的刘颖、赣县、蒲城、鱼化寨、翟寨、商洛等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其他泥塑都丢失了。

凤翔泥塑又称凤翔彩塑、凤翔彩塑、凤翔泥娃娃,主要分布在凤翔城关镇刘颖村及其周边地区。凤翔有三种泥塑。一种是粘土玩具,主要是动物模型和塑料十二生肖的形象。二是挂画,包括脸谱、虎头、牛头、狮头、麒麟送子、八仙渡海等。三是立人,主要是塑造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

凤翔泥塑有170多个品种,大到巨虎卧虎吊脸,小到兔子狮子,在中国众多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凤翔十二生肖马、羊、猪彩塑分别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认定为2002年、2003年、2007年生肖邮票。

4.腰鼓

腰鼓是陕北,尤其是延安安塞县、榆林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流行的民间鼓舞形式,是陕西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安塞腰鼓是陕北颇具代表性的腰鼓。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的形式,鼓手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上千人不等。其表演形式大致可分为“路鼓”和“场鼓”。安塞腰鼓多在重大节日、庆典、庙会演出,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活动时间。

5.民歌

陕西民歌根据地域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陕北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歌”或“酸歌”,有信天游、小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20多种,其中信天游最具特色,流传最广。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紫阳民歌的代表曲目有《郎对门唱山歌》、《南山竹》。镇巴民歌是陕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有《拉什字》、《巴山九歌》等。

关中民歌有船夫号子、夯号子、扛号子、箱主歌等。影响最大的小调是关中小调,分为一般小调、弦乐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儿歌。紫阳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